中国人工智能+行动启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新发展
时间:2025-02-17 17:20
小编:小世评选
2024年,中国首次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以期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作为全球创新热点之一,正在以其独特视角和技术力量,重新塑造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展示出了惊人的应用潜力,诸如能源资源监控、消耗优化、智能化传输管理以及碳排放监测等环节,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赋能。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算力与能源的双重革命。未来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算法的进化竞争,更需要对能源技术的深度掌控。唯有将技术创新与能源驾驭能力相结合,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中国能源报》开设“能源与智能”栏目,持续关注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交汇的新动向,推动更深层次的行业探讨。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的发展仿佛是一颗新星,照亮了整个科技界,激发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毕业的学生超过500万,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人才储备。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才在全球占比高达50%,这一优势为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教育,作为产业生态的根基,需不断强化其在促进人工智能企业成长中的角色。如何培养出更多像DeepSeek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如何通过教育进一步壮大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而人工智能又将如何反过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围绕这些关键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军,探讨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
洪军表示,当代年轻人特别是“90后”在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上拥有天生优势。这种背景下,DeepSeek的成功激励了更多青年追求创新,同时也提醒人们,打好专业基础、提升自身能力依然至关重要。我们应创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允许失败,减少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军强调高校需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训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建立校企合作的,也是高校必须努力的方向。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实力,洪军指出,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竞争激烈。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面已经有了显著成果,但在原创性研究方面尚有差距。He further indicated, that while人才培养存在滞后现象,学生的实战经验不足,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亟需多类型人才的支持,包括研发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西安交通大学探索了多种新模式,包括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近200家企业合作,形成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团队,共同攻克产业关键技术。
在人工智能教学方面,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推动教育改革,采用“AI+专业、课程、教学”等多种形式,探索课堂内外的AI应用,建立智能助教、学习路径建议等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培养。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与力量,学校致力于打造精准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国正在通过“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不仅将加速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将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行动的深入推进,中国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