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资讯 > 英伟达H20芯片陷安全争议:美国或推进“后门”政策

英伟达H20芯片陷安全争议:美国或推进“后门”政策

时间:2025-08-10 20:3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英伟达公司的H20算力芯片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约谈,关注其可能的漏洞和“后门”问题。回应此事,英伟达在声明中坚称其芯片并不存在“后门”,并提到过去的“Clipper芯片”事件作为实例来捍卫自己的立场。

回顾历史,199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推出一款能够加密电话语音传输的硬件,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这项技术很快引起了美国的不满,随后立刻要求AT&T更换为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主导的“Clipper芯片”,这个芯片被植入了一种名为“加密后门”的功能,允许解读设备中的通信数据。尽管“Clipper芯片”最终因强烈抵制而被迫终止,但其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了技术与安全之间的复杂关系。

近年来,美国再次将“加密后门”政策摆上了桌面。尤其是在芯片行业,有关强制芯片企业在受出口管制的产品中添加“后门”的法案正在酝酿之中。众议员比尔·福斯特提出的相关法案意图在芯片中实现“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比尔·福斯特对这种技术的成熟度深信不疑,这也引发了科技界的广泛讨论。

“后门”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硬件与软件两种类型。硬件“后门”在芯片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预留物理装置,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激活相应功能;而软件“后门”则是在软件代码中植入指令,在特定情况下造成破坏或信息窃取。以英伟达的H20芯片为例,虽然其声称没有后门,但从技术角度分析,在硬件层面完全可以实现“远程关闭”等功能。

H20芯片的结构中包含多个组件,例如GPU核心与电源管理模块。只需在电源管理模块中加入一个“远程关闭”的电路,使得一旦芯片满足特定条件(如运行时长、温度、电压等),系统就可以自动关闭,或者调节电压使芯片无法正常工作。例如,若设定“使用满500个小时就关闭”,以此直接干扰芯片的使用。而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修改固件引导程序,在启动时检查地理位置和授权状态,若不满足条件,则不允许芯片启动或限制其性能。

技术专家指出,如果更进一步利用软件激活“后门”功能,尤其是利用CUDA这一计算统一设备架构生态系统,风险将进一步加大。CUDA在全球有超过400万的开发者使用,应用广泛,这让其成为潜在的“后门”实现。通过不断更新的软件设备,系统可能会无意间被植入激活“后门”的指令。

最近,美国还提出了“片上治理机制”,试图通过建立监管框架来实现对芯片的控制。这项机制不仅涉及许可锁定、追踪定位等功能,还要求监测芯片的使用情况。如果某厂商不符合监管要求,其芯片可能会被强制停止功能。这一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但也加深了国际安全合作中的矛盾。

在这一系列变化中,英伟达的H20芯片也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尽管其在某些性能上较之前的H100芯片有所下降,但美国似乎仍然批准了对中方的出口。这让人不禁疑虑,是否H20芯片已经被植入潜在的“后门”,对使用者构成风险。

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H20的算力仅为H100的20%,且能耗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中国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其环保和技术标准都未达到要求。作为消费者,面临这样一款既不环保、也不先进、最重要的是潜在安全风险的芯片,理应考虑拒绝购买。

H20芯片的安全争议引发的关注,不仅是对当今技术发展与国家安全之间矛盾的深思,也提醒我们在未来的技术选择中,要更加关注安全性与合规性,意识到自身在技术链条中的重要性和风险意识。面对可能的“后门”政策,各国需加强技术自主创新与同盟间的协作,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