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教育指南,推动中小学AI素养提升
时间:2025-05-20 09:05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2025年版人工智能教育通识指南》和《2025年版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这两项文件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通识指南》着重于构建一个科学且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通过分阶段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接受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小学阶段,重点关注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应用。在初中阶段,教育内容将强化技术原理和基础应用,学生的探索兴趣被激发,能够开始接触具体的技术和应用案例。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转向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倡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技术探究和应用创新。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负责人指出,这一系列的教育目标将促使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形成学生“科技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能力、人工智能素养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素养。《通识指南》还强调了人工智能教育应与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使用指南》主要关注在不同学段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规范,确保在技术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推动个性化学习的进程。该指南明确了使用中的伦理道德底线,并针对“政-校-企-家-社”多个方面的合作,提出了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应用方面,《使用指南》提出了促进学生成长、辅助教师教学及支撑教育管理的具体场景。比如,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智能学习系统可以通过多维诊断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我规划学习路径提供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伴读系统能够有效分析学生的阅读轨迹,通过动态绘本和多方言有声书等多样化载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学生还可通过人工智能获得心理健康辅导,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在辅助教师教学方面,教师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配合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使个性化教学变为可能。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工具进行实时学情监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后作业的生成与批改也能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大幅提升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在支持教育管理方面,人工智能的引入有助于实现校务智能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本地学校自动生成适宜的课程大纲、教案和习题。人工智能还将成为教育评价体系设计的辅助工具,推动“人机协同”的决策机制,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尽管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引发了一些担忧。部分教师表达了对学生借助AI工具完成作业的担忧,强调AI应作为学习的辅助而非替代。在此背景下,《使用指南》对于不同主体的使用规范也提出了要求,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资源差异制定合理的应用推进路径。中小学校需避免简单化管理,警惕对人工智能工具的过度依赖,同时要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人们普遍认识到,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到,人工智能的普及并不仅限于技术的掌握,更关键在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部的这两项指南的落实,将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使人工智能教育落地,各级教育机构和教师需不断探索和调整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潜力,让其真正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不断深化,未来的中小学教育必将展现出更加生动、智能的面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