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资讯 > 第十届互联网安全大会:聚焦AI与数字安全的深度融合

第十届互联网安全大会:聚焦AI与数字安全的深度融合

时间:2025-08-09 02:10

小编:小世评选

2023年8月6日,第十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在中国北京隆重开幕。此次大会吸引了众多业界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与数字安全的深度融合发展,旨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

大会的名誉主席邬贺铨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当前数字化转型和大模型发展的深刻见解。他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技术、新业态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升级。在此背景下,推动AI与数字安全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技术对网络安全的影响与挑战

邬教授强调,大模型在其通用能力上的表现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在其应用于特定领域时,仍然面临着专业知识缺乏和场景适应性不足等问题,这被称为“一公里”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邬教授提出必须加强各行业之间的协作。大模型技术的提供者应与金融、医疗、制造、能源、交通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和专业机构紧密合作,深入理解行业特性,构建高质量的专业语料库,从而为模型的进一步发展注入行业灵魂。

邬教授还提到,应探索“行业大模型即服务”的新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和低成本的定制化AI能力,以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全面升级。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降低AI应用的门槛,还能实现对技术的普惠共享。

AI与云计算的创新结合

随着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增加,传统的云计算生态正面临重大变革。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模块化与解耦化,将大型单体模型优化为可灵活使用的小型功能组件。通过“IaaS+PaaS+SaaS”的综合服务组合,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AI能力,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技术应用成本。

同时,邬教授强调,优化模型的效率至关重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于模型压缩、高效训练和推理加速等领域,可以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显著降低计算和能源消耗。这不仅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实现AI技术普及的重要条件。

安全防护模式的转变

面对复杂的安全威胁,传统的被动与碎片化的安全防护手段已无法满足需求。大会上提到,安全能力的提升必须加速向云端迁移,转变为服务化的模式,实现按需交付与弹性扩展。构建覆盖预测、防御、检测、响应与恢复的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营框架,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通过整合流程、人员和技术,可以形成闭环能力,提升整体的安全防护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参会者尤其关注如何利用AI特别是大模型的能力,加强威胁狩猎、异常检测与自动化响应的能力,以推动安全防御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警、事中阻断”模式的转变。

同时,AI系统本身的安全性也和数字安全息息相关。专家们呼吁,必须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与验证机制,以及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以确保技术创新在安全和可控的环境中进行。

全球合作与未来展望

数字化空间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因此AI与数字安全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协作与应对。大会提出,国际间需加强在AI伦理标准、数据跨境规则、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共享及关键基础设施防护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在应对利用AI工具进行深度伪造和网络犯罪等新型威胁时,建立有效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尤为重要。

与会者强调,要以包容的态度推动技术、人才与数据的流动,促进全球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技术的进步。这种开放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各国在数字安全领域的防护能力,更能让全球的创新成果惠及每一个角落,推动全人类共同繁荣。

第十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为各行业的专家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聚焦于AI与数字安全的深度融合。同参会者们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高效的数字未来。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