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启动“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会,助力未来教育转型
时间:2025-07-08 05:25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被定位为中国“智慧教育元年”,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未来形态。在这一浪潮的驱动下,教育系统需要积极拥抱智能时代的变革,探索新的教育模式。2023年7月2日,浙江省余杭区在杜甫小学举办了“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会,作为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地区,余杭区通过多年的生动实践展示了在数字时代下未来教育的新样态。
据悉,早在2019年,余杭区便全面启动了“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行动,旨在通过探索人工智能的全场景应用,构建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化推广的创新路径。时至今日,余杭区已建成1个高标准的区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设置了67所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覆盖率达到95.7%。所有中小学均实现了智慧教室和创客空间的全覆盖,形成了良好的智能教育基础。
在此次推进会上,余杭区多所中小学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展示了跨学段、跨学科的创新成果。例如,瓶窑中学的学生展示了他们自主开发的智能体作品,而良渚实验学校的学生则熟练地操控编程飞行器穿越障碍。海辰小学的学生则通过编程将乐高京剧舞台构建起来,让京剧《两将军》生动上演。
瓶窑中学的徐艾同学分享了他利用大模型构建的作文检索网站,观众们可以上传自己的作文进行AI优化。他提到,学校设立的立人科创班从高一开始就接触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他的“AI知识漏洞修复特工队”项目在省赛中获奖。瓶窑中学的校长胡胜海表示,学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立人科创班在短短一年半内便获得了89项国家、省市级科创竞赛奖项,这得益于学校构建的科技通识、竞赛训练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人工智能系列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区不仅在校园内落实人工智能教育,在区域层面也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区域智慧教育“乐学吧”已经构建起服务“教、学、管、评、育”的全链条智慧生态,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教学管理。余杭还打造了“未来云校”以联动城乡教育,向教育资源共享迈出进一步步伐。
在会上,余杭区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后续将制定《余杭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将明确“1+1+3+N”的战略框架,具体包括构建1个个性化学习核心目标、1个支撑、3大智能体集群和N个校本应用场景,力求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区域范式。
为了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余杭区还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智能化,在教育评估、成绩分析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人工智能将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每位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余杭区的“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会不仅展示了教育创新的新方略,也为未来教育转型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更多项目的启动和技术的逐步成熟,余杭区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典范。未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为学生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助力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迎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