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争夺战:具身智能产业竞速加剧
时间:2025-11-06 08:00
小编:星品数码网
近年来,城市间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具身智能这个新兴领域。在中国,具身智能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各座城市纷纷加码布局,力争成为具身智能的“第一城”。这种争夺不仅是资源与政策的较量,更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比拼,显示出了一场关乎未来发展的新竞赛。

具身智能,作为涵盖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和人机交互等多领域的综合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城市的竞争格局。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多个城市已经把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目标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中。
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20个城市发布了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政策,其中以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城市最为瞩目。这些城市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环境,纷纷启动了具身智能的“卡位战”。中央也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培育领域,为地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北京作为具身智能产业的“领头羊”,一直以来都在加速构筑产业集群。根据《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规定,北京目标是到2027年培育50家核心企业,推出不少于50款量产产品,并实现100项规模化应用,形成全产业链的初步生态。在此背景下,北京的产业发展已实现了快速增长,预计2024年机器人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将达到50%,新兴企业的崛起也为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同样不甘落后。通过发布《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上海也制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聚集百家行业骨干企业,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这一战略不仅突出了上海在大模型产业的基础优势,更强调了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及公共的组合优势。得益于这些布局,上海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开创了多个全球“第一”。
同样,深圳凭借其独特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正积极争夺具身智能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圳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2200家,产业链布局日趋完整。据《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显示,该市计划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形成超过1200家的产业集群,展现出深圳在这一领域的迅速崛起。
杭州则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研发与制造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该市显然已经在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和多模态交互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致力于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全市政策支持体系。杭州市正在制定的《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显示出对于产业发展的明确支持,涵盖了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和医疗健康等多个场景应用,确保了政策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
在这场产业竞赛中,各城市不仅要依靠自身的优势,还需在相互协作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市场导向,最终决定城市在具身智能领域能否抢占先机的关键因素,是各地如何在短时间内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进行高效的软硬协同与场景深耕。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之间的竞争带来的新技术与创新服务,将不断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各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具身智能产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某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一场各方积极参与的生态战争。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创新,便能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演化,这场城市争夺战势必将呈现出更多的高潮和亮点,市民生活也将因这些新兴技术而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