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科技周:科学与未来亲密接触,公众体验人工智能盛宴
时间:2025-05-26 01:35
小编:小世评选
5月24日,2025年北京科技周盛大启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下称“自动化所”)的“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也随之拉开序幕。此次活动集结了多达18项尖端人工智能成果,标志着北京科技周首次与中国科学院实现深度合作,将“国家队”的科技资源变成全民可触摸的科学普及盛宴。这场盛会不仅将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搬到大众面前,更让全体民众能够近距离体验到科技的温度与魅力。
活动现场,各类展项如潮水般涌现,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和体验。在这里,观众可以目睹Q系列人形机器人、仿生水下机器鱼、微创脑机接口设备等科技展品。每一件展品都在传递着科技进步的力量,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高科技的神奇之处,还能亲身参与互动,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青年学生们在科技展览中化身为“科技体验官”,与紫东太初数字人进行对话,在兵棋智能博弈中进行头脑风暴,体验AI科技带来的乐趣。“我最喜欢的是那个仿生鱼,它真的和活鱼几乎一模一样,抓住它的时候它仍然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实在太有趣了!”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分享道。得益于红外测距和激光雷达技术,这种灵动的机器鱼不仅能躲避小朋友的“突袭”,还能够用先进的技术轻松监测水体环境。
在微创脑机接口体验区,参与者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惊叹与期待。“今天第一次接触微创式脑机接口,我觉得科技发展太快了,脑中植入芯片就能改善健康,这绝对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一位参观者如是说。该技术由自动化所的相关团队研发,仅需在颅骨开一个0.3毫米的小孔,便可以实现神经信号的采集。这项技术的应用,未来或将助力瘫痪患者重获新生,盲人也有望“看见”光明。
在启动仪式上,参与者们聆听了老一辈科学家陈爷爷分享的故事,感受到了他们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到Q5机器人与嘉宾们共同启动的场景,让许多青少年倍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以传承科学精神,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活动现场,Q系列人形机器人的展位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围观,成为他们心中最渴望了解的科技展品。
据自动化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Q系列人形机器人可承载5公斤的单臂负载,操作精度达到毫米级。团队为了更加稳固其性能,设计了更为坚固的结构来应对下半身负载所需的稳定性。“我们正在构建‘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将大幅缩短机器人研发周期,赋能行业应用。”工作人员表示。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科研“主力军”,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科研布局涵盖了基础理论、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化等多个层面,并由多个研究所构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体系,将科技的力量渗透到城市的多个角落。
北京市科委及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北京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达128款,领跑全国。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北京市的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到青少年的跃跃欲试,这场在自动化所举办的活动展现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队”的职责与使命。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将不断地为万众提供科技力量,助力北京建设“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的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将成为更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启迪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