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到2025年预计将达5.15亿人
时间:2025-10-20 03:00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普及,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3年10月18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预计到2025年6月,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数量将达到5.15亿人,这一数字相较于2024年12月增加将近2.66亿人,显示出用户规模在短短半年内翻了一番,这种趋势不仅表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广泛的应用,还反映出人们对智能化工具的依赖逐渐加深。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环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是通过算法和模型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以及代码等新内容。这与传统人工智能所侧重的分析功能有显著区别。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以及创作内容等,尤其是在回答问题的便捷性上,其用户总数已占到80.9%。
核心用户群体分析
根据《报告》数据分析,中青年及高学历群体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要使用者。特别是在19岁及以下年轻用户中,这一年龄段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33.8%。虽然40岁及以上用户的占比合计为25.4%,尚显较小,但在中老年群体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渗透空间仍然广大。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比例也相对较高,大专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达37.5%,这一比例远超总体网民的相应水平。张晓,CNNIC副主任指出,年轻用户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教育辅助领域,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个性化教学可能成为智能教育的新趋势。
技术及市场的双重进步
回溯自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领域的重大进展带动了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当前,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熟,用户体验不断优化,国产生成式大模型正受到广泛青睐。《报告》表明,超过90%的用户更倾向于使用国产大模型,这反映了国内技术实力提升与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利申请量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4月,我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已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总量的38.58%。这突出显示了中国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未来展望与社会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为能够稳定支持亿级用户并精准响应多样化需求的成熟服务体系。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预示着这一技术将从“可用”向“好用”转变,从“试用”迈向“常用”。这种转变将不仅促进技术的普及,还将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与红利。
展望未来,张晓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了五方面的展望:模型集成技术将打造出新的人工智能形态;第二,开源社区将为技术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第三,具身智能将为用户带来更为丰富的交互体验;第四,智能体的存在将不断拓展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完善的治理将使人工智能迈上新的台阶。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度实用”阶段正加速到来,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将带来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应用场景。这将不仅是技术时代的变革,更会是社会结构、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综合变革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