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发布会揭示涉人工智能案件审理新进展,8个案例明确法律边界
时间:2025-09-29 13:5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法律问题日益显现。2023年9月10日上午,北京市召开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案件审理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市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长新介绍了人工智能案件的审理情况,并发布了8起相关的典型案例,以帮助行业明确法律边界,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司法指引。
这次发布会的意义深远。自2018年成立以来,负责集中管辖涉互联网案件的法院已经处理了超过25万起案件,其中涉及人工智能的案件逐年攀升。赵长新提到,人工智能相关纠纷类型越来越复杂,主要集中在著作权、网络侵权、网络服务合同等方面,这给案件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案件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技术复杂性导致事实查明的难度加大。在许多案例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法律适用面临挑战,法律条款往往跟不上技术的步伐。规则适配不足是一个主要的法律难题,现有法律体系无法有效涵盖新出现的技术应用,使得案件的法律适用变得困难。,角色多元化带来了责任认定的困难,开发者、使用者、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模糊,导致责任的划分变得复杂。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赵长新强调了三大审理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智能向善的理念以及加大对创新的保护力度。这些理念的提出,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从而为未来的法律适用做出积极的引导。
四点建议以预防纠纷
会议中还提出了四点建议,旨在预防和化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纠纷:
1. 提升法律意识和数字素养:网络用户应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的行为界限,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2. 遵守技术伦理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需遵循技术伦理,确保数据和基础模型的合法来源。
3. 完善管理机制: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需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加强主体责任的落实。
4. 加强监管协同:相关部门应增强协作,共同形成监管合力,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八个典型案例的发布
此次发布会上,赵长新还公开了8个涉人工智能的典型案件。这些案例涵盖了著作权、人格权、网络服务合同等领域,多起为全国首例,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例如:
第一个案件涉及全国首例“AI文生图案”案例,判定表示AI生成内容若符合作品要件,则应受著作权保护,这是在针对新的技术产生的法律问题上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
第二个案件中,首例“AI声音权案”虽涉及AI合成声音,但成功厘清了自然人的声音权益问题,明确了各方在AI生成内容中的权属认定。
还有一起“AI换脸案”,法院判定未经授权使用人脸信息构成对个人信息的侵权,警示相关方深刻理解肖像权和个人信息权的界限。
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有效追溯了技术应用对传统法律概念的挑战,还通过具体的法律判断,为未来的案例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指导。
未来的展望
赵长新表示,未来法院将继续发挥其优势,积极创新,以赛促优。他们计划通过持续的法律研究与实践,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为首都的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次发布会不仅向公众展示了司法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态度,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了更为明确的法律边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将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新的法治时代的重要保障。而这一切,正是当下法律和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