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资讯 > 中国启动“人工智能+”战略,2027年AI应用普及率目标超70%

中国启动“人工智能+”战略,2027年AI应用普及率目标超70%

时间:2025-09-28 09:50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份文件不仅为中国未来的人工智能(AI)发展划定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预示着“人工智能+”从理念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时刻。根据文件的规划,到2027年,中国新的智能终端和智能体的应用普及率将超过70%;而到2030年,智能经济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这一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面布局已进入提速阶段。政策制定者充分认识到AI技术潜在的变革力量,提出要“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这不仅反映出决策层深刻的战略思考,也为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政策支持和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制定有效的AI+战略,已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AI+的战略价值在于它与“互联网+”有着根本的区别。互联网+更侧重于优化信息流和商品流,通过数字化渠道提升交易效率和降低成本。AI+则是一种根本性的认知革命,它在于改变思考和决策方式。国务院文件中提到的“智能原生企业”,正是指那些在底层架构和功能实现上,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的新型组织。这类企业通过算法驱动的决策机制,利用数据反馈快速迭代产品,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在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转型的热情高涨。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对于AI+的理解和实施存在误区。很多企业将AI+简化为购买AI工具,期望在现有流程中仅嵌入一些智能功能,而未能真正将AI战略融入到企业的全面运作和战略规划中。实际情况显示,尽管2024年中国将开发或应用AI的企业数量增长了36%,但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企业比例仍然偏低。

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在实施AI转型时不仅需要技术的应用,更需要进行深刻的组织变革。国务院文件提及了“人机协同新型组织”的重要性,而这一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重重挑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框架若不与AI的智能决策机制相匹配,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智能转型。

统一管理模式、优化决策机制是企业推进AI+的关键。以技术为驱动的决策过程,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权责结构、绩效考核规则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的商业和操作逻辑。一项斯坦福大学的报告显示,尽管全球有78%的组织在使用但多数公司反馈应用效果远低于预期,表明技术应用与组织改革之间存在显著的脱节。这一现象在许多企业中普遍存在,单点突破无法解决整个系统的优化需求。

尽管在传统经济结构下推进AI转型面临挑战,但国务院文件设定的2027年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过70%的目标并非不切实际。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对于智能应用的理解,应当超越当下如ChatGPT等对话式AI的狭隘定义。实际上,许多已经渗透日常生活的AI应用,如智能手机的拍照算法、在线购物的推荐系统等,都在不断推动AI技术的普及。再加上来自政策的全方位支持,将为企业快速搭建AI应用的基础设施降低了门槛,当算力成本骤降后,AI的应用普及将极为迅速。

挑战并非仅在技术,而在于如何构建以AI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文件明确要求培育“智能原生企业”,这意味着传统企业需要快速适应新的计算能力主导的商业形态。与传统企业相对,智能原生企业以AI为核心,在运营模式、决策流程、价值创造上都有着根本性差异。对于大部分企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战略认知到实际执行的转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距离2027年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企业应紧迫意识到AI+战略的迫切性。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抓住转型的机遇,才能在AI+的浪潮中占据主动地位。“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有效的部署与落地。

本文作者刘典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项目主任。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