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助力AI与科学深度融合
时间:2025-08-06 02:45
小编:小世评选
在当今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正逐渐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科学院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发布的“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这一模型不仅将AI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还将促进科研效率的提高和跨学科的协同发展,为未来科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布局和视角。
伴随“AI+科学”理念的提出,科研的底层逻辑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通过AI技术,科研工作者能够在数据处理、信息检索、知识推理等多个领域显著提升效率。当前各学科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仍面临着数据孤岛、专业推理能力不足以及研发生态封闭等挑战,大多数模型仍处于辅助科研工具的阶段。如何打破这些壁垒,使得通用的科学基础大模型与各领域的专用模型高效结合,成为了科研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科学院联合多个研究单位推出了“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旨在构建一个系统性、化的智能支持。这一模型的设计理念是为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坚如磐石”的支持,帮助科研人员更高效地进行科学研究。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深度定制的能力。模型采用了异构混合专家架构,实现了对多种科学模态数据的深入理解,包含了波、谱、场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能力。模型集成了多种专用科研工具,提高了科学文献的提取与推理能力,使得AI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助手,而是能够参与到科研的各个环节中。
这一模型的构建依赖于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学数据中心及其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目前已打通90PB的科学数据。其中,70%的数据来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原始生产,显示出模型扎实的数据基础。模型掌握了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定理和专业知识,能够支持跨学科的自主工具调度与调用。
在科学能力的测试中,“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在国际通用的数据集上表现出色,其专业工具的调用能力及科学推理能力在多个测试中都名列前茅,展现了其在科研领域的巨大潜力。尤其是通过模型支持的“磐石·文献罗盘”与“磐石·工具调度台”,以往需耗费数天完成的文献调研及数据分析工作,现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
在生命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中,依托“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的应用正在不断深化。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发的X-Cell数字细胞大模型实现了基因序列到细胞表型的全面建模,推动了靶点发现的自动化流程。在高能物理领域,通过“磐石·工具调度台”,研究人员可以高效地分解任务、规划研究工具,从而显著加速粒子物理的研究进度。
随着应用案例的增多,“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在科研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创新潜力。中国科学院已经联合了4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共建“科学基础大模型生态联盟”,致力于推动国产算力的适配,以构建开放、自主可控的“AI+科学”新生态。这一计划不仅是在推动国内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全球学术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助力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中国科学院表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的设计与发展逻辑是模型应用与科研创新的相互促进与提升。未来,随着模型的不断迭代与升级,其在科研问题的解决和新知识的发现方面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员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这一先进的科学基础大模型,引领更多科研领域的突破与创新,开启科学研究的新纪元,为基础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