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UP! 之夜:技术与人文共探AI时代未来
时间:2025-08-01 16:45
小编:小世评选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众多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2023年7月27日晚,由威客引力主办的“WAIC UP! 之夜”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下沉式广场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AI 有什么大不了”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及人文社科界的思想领袖,共同探讨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的深层关系。在这场由暮色到星辰的思辨之夜,参与者们在思想的碰撞中,续写了1956年仲夏夜之梦的华美篇章。
在当前AI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参与者们纷纷探讨了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和其在创作领域的影响。AI技术从实验室走入产业核心,创造者们正在享受着技术红利,成为新时代的“超级个体”。真正的问题是:“AI无法取代的是什么?”透过这道难题,我们发现人类情感的连接、真实的爱与痛,以及陪伴中的共同成长,正是让我们与众不同的特质所在。
在讨论中,汗青对AI创作的争议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他指出,很多人对AI生成的艺术作品的质疑,实际上是对新兴技术理解不深的表现。他以虚拟偶像Yuri为例,动情地阐述了AI如何为创作领域带来“平权革命”。在AI的助力下,创作不再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权,而是为所有人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与想象空间。正如他所说,艺术的本质在于想法与创意,而非仅仅是表达的方式。
Junie从一个女性创作的独特视角出发,重新定义了人机关系。她认为AI是“经验的乘号”,能够放大她多年来的创作积累,使得那些难以言表的梦境与情感得以具象化。在她的作品《浮生若梦》中,Junie描述了自己与AI的对话,强调这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源于创作意识的共振与合作。Junie也意识到,随着市场对“降本增效”的追求,AI的潜力可能面临被重新驯化的风险。在一个“旧秩序打破,新秩序未立”的转型期,真正的艺术家要警惕技术的失去本真,保持对表达的热爱和追求。
在不同的发言中,秦晓宇以其作为纪录片导演的冷静与作为作家的热忱,构建了对抗数字化异化的“肉身本体论”。他指出,当人工智能在多维度上进行创造时,人类需要在最初的创造“五件”中重新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从矿工诗人陈年喜的诗作到曹德旺数千小时的影像实录,这些基于真实生活的小数据体验恰恰是AI算法无法复制的人文孤本,构成了抵抗同质化的堡垒。
技术的发展本身即是一个悖论,它一方面推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也考验着人性的深度。在这一点上,尹烨在会上提到,AI进步的每一步都依赖于人类提供的“语料”。这种对技术的路径依赖不仅揭示了技术发展的根基,也警示了我们在AI时代的伦理与责任。保持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正是人类区别于算法的终极优势。
AI实践者杜兰强调了人文视角的重要性。她指出,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沟通能力、审美判断和共情力将变得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硅谷领袖的教育背景,她进一步验证了跨学科素养的实际价值,呼吁关注完整知识体系在培养提问能力中的关键作用。面对AI的冲击,杜兰给出的解答简单而深刻:“掌握好运用AI的能力才能走得更快,飞得更高,行得更远。”
王佳梁则认为,传统教育所依托的工业时代逻辑正在被逐步解构。大学文凭的价值正在贬值,工作趋向去中心化,AI技术让标准化的智力劳动变得触手可及。这场变革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解放:当人类不再被异化为工具,真正的核心价值将是“愿力”取代能力,教育也将回归于“生命影响生命”的本质。
“WAIC UP! 之夜”不仅展现了一个关于技术与人文深入交融的思想,更让与会者共同感受到科技发展的丰富人文内涵与创新力量。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应共同仰望技术星空的璀璨光芒,去探索这个时代的无限可能。正如Hinton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所比喻的那样,“当前人类与AI的关系,就如同饲养一只小虎崽,未来可能超越人类。为了生存,我们要么摆脱它,要么找到保护自身的长久之道。”在这一过程中的智识与人文关怀,正是人类与AI共同书写的未来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