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三项人工智能教育成果 助力基础教育改革
时间:2025-07-14 05:35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京校协同·智启未来”校城融合论坛上,教育界迎来了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的重要时刻。论坛由北京市教委指导,市科委支持,并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三项创新成果,标志着基础教育改革新的起点。
这三大成果分别为“师承万象”基础教育大模型、“北极星”基础教育大模型评测场,以及《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及案例集。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领域的深厚实力,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智能化、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依据。
“师承万象”基础教育大模型的推出,是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世纪好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作的结晶。该大模型紧密围绕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和解析。模型具备丰富的功能,如智能解题、启发引导型的答疑、情境创设型出题,以及素养导向的教案生成等。这些智能教育能力正是教育界亟需的创新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教育需求,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师承万象”模型已成为一个一体化的应用系统,入驻了市教委的AI应用超市,并在海淀、东城等多个区的60余所学校进行了试用。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型,借助智能教育技术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推出了《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大模型评测指标与方法》标准。这一团体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教育行业在人工智能应用上走向规范化的新时代,建立起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测体系,确保各类教育大模型的质量及其应用效能。
在此标准的引导下,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出了“北极星”基础教育大模型评测场,这是针对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开发的首个智能评测。与传统的解题评测不同,“北极星”重在评估智能系统在启发引导、素养导向和情境创设等方面的表现,填补了现有评测工具在真实教育场景中存在的不足。现在,“北极星”V1.0版本已正式上线,对50多个主流大模型进行了全面评测,并将结果公开,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大模型的透明度与合作。
,北京市教委自2024年4月以来,启动了中小学校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工作,并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共同负责试点学校的实践指导和案例整理工作。这项工作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路径,寻找创新标杆,为其他学校的人工智能落实提供实践经验与借鉴。
为了系统试点工作成果,双方共同撰写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并附有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集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实施路径和应用成果。这不仅为教育行业提供了科学的参考资料,也为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从整体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的这些创新成果,昭示着教育行业在新技术驱动下的快速变革。人工智能当前正成为助力教育公平、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重要动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场基础教育的变革,也将为未来的教育形态开辟更加开阔的天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这些努力,北京师范大学不仅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广泛应用,我们期待能够看到一个更加智慧与公平的教育环境不断成形,助力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