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新智能防汛体系应对强降雨挑战,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技术助力减灾救援
时间:2025-07-10 19:40
小编:小世评选
在2023年7月初,四川盆地的持续强降雨给当地的防汛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四川省科技防汛网络积极响应,依托于人工智能预报系统、无人机监测及光纤传感技术构建的立体防控体系,有效减轻了灾害冲击,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一、智能预报体系
成都市气象台在6月中旬就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强降雨。经过对大气环流形势的分析,气象部门利用自主研发的“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进行气象预测。该模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输出高频率、高精度的降雨预报。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实现60分钟内的降雨动态监测,并且可以在0至2小时期间将降雨预报的精度提高至5分钟和100米的范围之内。
随着7月2日至4日的强降雨到来,成都市气象部门在“蓉城·灵犀”系统提供的预警指导下,迅速实施了防汛应急措施,提前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并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从而为城市的防汛工作争取到了关键的处理时间。
二、无人机巡查与监测
伴随强降雨出现的还有地质灾害风险,彭州市交通运输局采取了紧急措施,与四川鹏飞扶摇科技有限公司配合,将无人机系统应用于雨后巡查。无人机从固定机库安全起飞,对河道及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低空巡航,实时监测暴雨过后的地质情况。无人机通过搭载高清光电吊舱和实时数据传输系统,有效识别出因暴雨引发的河堤开裂、土体松动的隐患,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些数据反馈至防汛指挥。
这种高效的无人机监测系统不仅提高了实际巡查的速度和准确性,还增强了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
三、光纤传感网络
在盐亭县云溪镇,四川省内还部署了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形成了多维度的地质灾害监测网。该系统通过布设传感光纤,在崩塌体的裂缝以及坡顶等关键位置实现全天候的连续监测。一旦监测到异常振动信号,系统能够迅速定位问题并为应急部门提供实时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微震监测和地下结构成像,该系统有效识别出山体的不同风险点,大大增强了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响应能力。
四、前景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四川智能防汛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的必要措施,它还为全国范围内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技术不仅提升了数据采集的精度与时效,更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持续优化预测模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四川的这种立体防控体系还与国家气象局及各大科技公司合作,参与更广泛的气象科技发展。例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AI-GAMFS模型能够在短时间内输出涵盖全球的天气预报,极大提升了气象数据使用的效率。这表明,在未来的气象工作中,智能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利用智能防汛体系应对强降雨的做法,为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示范。从人工智能的气象预报模型到无人机的巡查监测,再到先进的光纤传感技术,各项创新科技正在逐步重塑防灾减灾的未来。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引入新技术,才能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