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构建应用与理论融合的新模式
时间:2025-07-09 00:00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已逐渐融入各行各业。为顺应这一趋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致力于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学校的人工智能学院不仅是广西首创,也是全国高校中首个数字经济学院,充分显示了其在该领域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在学校的人工智能展厅中,电子信息专业的大二学生孟园园表现出对科技的浓厚兴趣。她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展厅工作,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多种应用方向。孟园园在学习当中意识到,尽管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继续深造,追求更前沿的技术和知识。她所在的团队正在研发一种智能健康监测背心,通过捕捉胸腔深处的呼吸音和咳嗽声,借助算法来预测潜在病症。这项技术的开发充分体现了桂电学子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性。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教育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孟园园的感受正是许多学生的共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需要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践来加以巩固和应用。在课程安排中,学校将每门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使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机房中,师生的互动式教学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文涛指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以应用为导向,旨在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着企业“招工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立矛盾,关键在于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桂电 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华为、百度、腾讯、科大讯飞、润建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这样的合作,学校积极构建鸿蒙、鲲鹏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共同创建联合实验室,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将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七年间,桂电不断寻求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使得AI人才培养已经渗透到学校的74个本科专业中,有49个专业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形成了全面的学科布局。借助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桂林全域旅游景区客流大数据监测等重大科技项目,桂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展望未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将继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电子信息学科链。学校还将加大对新兴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有机衔接,力争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具有桂电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资源整合与学科特色的优势,桂电期望在人工智能+的多领域渗透中打造出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而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多元化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将对提升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切,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