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机自学院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时间:2025-07-08 13:55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随着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如何培养出符合这一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系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五邑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机自学院)正是很好的实例,其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开展的一项名为《需求导向、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的教学成果,成功地将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成果不仅荣获了五邑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还计划申报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标志着学院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与贡献。
为了更好地适应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需求,机自学院在教研过程中,创新性地结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需求信息云。这一系统能够迅速获取大湾区智能装备行业的新业态人才需求信息,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关键信息,再利用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学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从素质能力、创新实践等多个方面,为学生的培养设定了具体的目标。
机自学院院长李辛沫表示,未来的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出色的综合素质。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产业需求的深入分析。学院通过与大湾区48家知名智能装备企业的密切合作,不断获取行业内的反馈,形成了一套数据闭环,确保培养目标能够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和调整。
除了在人才目标设定方面的创新,机自学院还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度重构。学院为2025级新生制定的计划中,如Python编程、人工智能等课程已经成为学生的核心课程。李辛沫指出,未来的产业变革将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因此,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已经展开了相关探索,早在2018年,五邑大学便已设立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于2019年开始面向全校推广。
在新工科课程体系下,机自学院将传统专业课程与现代科技课程相结合,课程结构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现代技术拓展课程。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课程通过公共模块与专业特色模块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新兴应用。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让专业不同的学生能够在相对接近的领域实现跨专业学习,加深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机自学院还特别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自2018年以来,学生们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ROBOMASTER机甲大师大赛等多项优秀赛事中表现优异,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5项、省部级奖项85项。这一系列赛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机自学院还与行业龙头企业如江门德森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设立了“德森智能装备”教育基金,共同开发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研发实验室。这一校企共建的科技研发,不仅能够推动共同的技术研究与创新,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良好机会,使其能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积累经验。
五邑大学机自学院正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合作等多方位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智能装备行业的不断演变,机自学院所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学院在新工科人才培养领域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