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讨会在宁召开 探讨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5-07-07 08:00
小编:小世评选
在数字化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7月5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变与守正”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吸引了全国各大高校和行业企业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探讨人工智能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从而推动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变革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的二级调研员郭新宇表示,人工智能加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当前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要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在研讨会致辞中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产业实践创新场景,注重学用结合,力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教授则在研讨会上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六个一切”的理念,即计算、网络、数据、智能、软件和可信性融入了现代教育的各个环节。他认为,这些新特征为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推动教育进入人机物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吕院士同时也回应了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担忧,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是基于人类智能的概念,强调在技术运用中要保持人文关怀,寻找平衡。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将之有效整合到教育体系中成了重中之重。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执行院长王骏介绍,学校已经开始探索建立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体系,双方要实现交叉融合,尤其是在人文艺术与前沿科技之间。他提到,南京大学推出的“1+X+Y”人工智能核心课程体系,旨在通过一门必修课、多个层次的人工智能素养课,以及针对不同领域的前沿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与人工智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不仅能够在通识课中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还能通过项目制课程深入参与到实际应用中,从而实现教育和技术的深度融合。王骏认为,这种创新的课程安排和教育模式能够促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高校的经验分享与AI工具的启用
研讨会还展示了多所高校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章俊良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AI+HI(人类智慧)”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了学科交叉与专业重塑的重要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部的金天副部长则介绍了学校在数字化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以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教学资源的需求。
本次研讨会中,南京大学还与超星、阿里云共同推出了面向全校师生的专属AI工具——“AI试炼场”。这一工具的设计理念是将AI技术无缝对接到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和产业攻关中,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为培养适应AI时代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超星集团创始人史超强调,面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高校的通识教育也应随之调整目标与方法,保证教育的与时俱进。阿里云高校合作总监郭伟杰则强调技术的优势,指出将强大的计算和AI技术应用于教育中,能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
通过此次研讨会,各方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全新路径,明确了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must em
ace innovation煽动,积极融合人工智能与各个学科,以培养出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对人才的培养,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