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体与中国论坛探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时间:2025-06-07 01:55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5月29日至30日,中国传媒大学迎来了“全球媒体与中国”2025年度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革命与国际传播范式转型”。此次论坛由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主办,得到了多家学术机构的协办,包括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岸文化传播联合研究院等。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十余位学者和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领域的深远影响。
在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王晖致辞,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他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正在积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学术,并期待与全球高校共同构建跨学科的研究共同体。王晖提到,论坛的举办将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桥梁与纽带,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能够有效分享智慧与想法。
论坛特别邀请了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主席、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达雅·图苏以视频形式发表了开幕致辞。达雅·图苏对论坛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在信息生成方面革命性地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也同时带来了全球数字发展的不平衡与风险。因此,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监管与道德议题显得尤为重要。
论坛共分为六场主题讨论,涵盖多个与人工智能和国际传播密切相关的话题。在第一场主题论坛上,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主持,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变迁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技术如何干预生态环境和促进文化理解等问题。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约翰·唐尼教授倡导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负责任的技术未来,而台湾世新大学的杨盛昱教授则强调传媒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角色,并提出要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本质。
的主题论坛集中讨论了国际传播效能的评价体系构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评估国际传播效果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亟待更新,以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这一讨论吸引了多位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对话。
在“中外学术交流互鉴与期刊合作”主题论坛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分享了在国际学术刊物运营及学术交流方面的经验,探讨如何提升学术刊物的影响力及质量。
针对人工智能及人机交互主题的讨论,参会者们从视听作品生产、文化产业的变革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展开了探讨,揭示了人工智能在传播中的应用与挑战。与会学者认为,科技的发展必须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形成更加合理的传播生态。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研究青年圆桌”上,来自不同高校的青年学者,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国际传播话语权、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与讨论,呈现了新一代学者对国际传播研究的独到见解与思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5月30日举行的中外学术圆桌对话,聚焦如何推动国际学术合作与研究。在这一讨论中,国际参与者们探讨了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拓展研究议题,开展多样化的学术活动,促进各国学术界的合作。
本次“全球媒体与中国”论坛吸引了来自学术界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多方参与,展现了国内外学者对人工智能及国际传播研究的高度重视与共同期待。论坛共收到300余篇投稿,显示出学术界对此次活动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可以预见,这一论坛将为未来的国际传播研究提供更多的合作机遇与智慧支持。
此次论坛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一个旨在深入交流的,还为未来国际传播的新模式与实践指明了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后续的研究与探讨必将继续引导国际传播的演变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