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纬民院士:国产芯片要借助生态优化推动AI发展
时间:2025-05-19 14:05
小编:小世评选
在最近举行的2025科技年度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发表了有关人工智能(AI)大模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前景的重要讲话。他以深刻的见解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大显著特征,并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郑纬民院士指出,2025年的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展现出新的活力与前景。多模态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模型在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媒介之间的转化与交互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场景。这一技术革新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机交互的效率,还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AI技术正成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密切相关的多个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一方面,中国的落地应用能力展现出了相当明显的优势,许多企业在AI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收获了良好的成果。
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过程中,硬件系统的选型问题却日益凸显。郑院士提到,当前业界在硬件选择上主要依赖两类系统:一类是以英伟达(NVIDIA)GPU为代表的国际领先硬件,虽然其性能和生态体系成熟,但近年来面临着禁售风险、价格飙升及供应紧张等一系列挑战。另一类则是国内自主研发的芯片,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推动,已有超过3万家企业投身于国产芯片的研发,硬件性能逐渐提升。生态兼容性不足仍然制约着国产芯片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郑纬民院士提出了两项突破性策略。他建议构建一套类似于CUDA的国内自主系统,以助力开发者的学习成本降低,并重塑生态体系。这一策略旨在通过降低开发者在硬件切换过程中的难度,推动国产芯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广泛使用。通过建立友好的开发环境,形成良好的开发者生态,将有助于增强国产芯片的市场接受度。
郑院士强调必须不断提升国产芯片的硬件性能。尽管国产芯片起步较晚,并面临多重困境,但郑院士认为,只要其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60%以上,结合生态优化,国产芯片将能够激发用户的兴趣。他指出,大家不必盲目追求与国际顶尖产品之间的全面超越,而是应聚焦于产品的性价比和用户体验。他表示:“只要能够达到60%的性能水平,并通过优化生态提升用户体验,用户自然会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如果性能能够突破70%、80%甚至更高,那就更好。”
郑纬民院士的这些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在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决心与信心,也蕴含着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深刻思考。他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的自主可控,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完善国内科技生态,提升自主技术的竞争力,中国才能在全球科技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推动国产芯片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紧密配合。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研发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加速技术的突破与应用转化,才能保障中国在人工智能与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主动权。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与产业的跨界融合,未来的人工智能市场将会迎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和研究者们应当紧紧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全面优化生态体系,推动国产芯片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