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新双学位项目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时间:2025-05-12 17:05
小编:小世评选
2023年5月6日,中山大学召开了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会上隆重揭牌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并宣布了成立17个研究中心的消息。这些研究中心不仅涵盖了人工智能的主体、基础和应用等多个层面,还涉及文理医工等多个学科,力求实现多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同时,中山大学还计划在2025年的本科招生中增设4个“人工智能/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将推出9个相关微专业,以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使命在于整合全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推动多模态大模型、低功耗类脑芯片、无人系统和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副院长陈洪波表示,通过这些努力,研究院希望能够构建一个产学研用贯通的应用生态系统,从而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设中,校长高松强调要注重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的研究,鼓励跨学科的合作交流,以形成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体系。同时,也要引领科研范式的变革,赋能于各个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他表示,中山大学将通过整合资源与完善政策,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各类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新增的4个“双学位项目”备受瞩目。这些项目融合了金融学、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强调“深度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全贯通”的理念,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金融学+计算机”双学位项目将深度结合经管知识与前沿技术,培育具有新经济战略思维的未来领军人才。而“管理学+计算机”项目则意在通过与全球知名高校的合作,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化思维的创新人才。
“金融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将结合金融学的核心课程和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从而达到学术与行业前沿的无缝对接。同时,“大气科学+人工智能”项目则通过与气象局和高科技企业合作,构建跨学科的创新体系,致力于为我国新型生产力的发展输送人才。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中山大学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推出了包括人工智能经济学、计算、数据与管理、智能无人系统等在内的9个微专业。这些微专业虽然从名称上看起来“小”,但实际上内容十分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跨学科知识,使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高效地发现兴趣与潜力。
据悉,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经搭建了近4万平方米的科研空间,并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面对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研究院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山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地位,同时也为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领头羊”,中山大学肩负起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使命,应系统谋划将人工智能融入学校的整体战略之中,致力于推进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以应用导向服务国家战略。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与新项目的推出,不仅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还将为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借助这一新,中山大学将更好地推动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