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会与挑战并存,未来可期
时间:2025-03-17 16:1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科学家到普通用户,大家对AI的好奇心和担忧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这一技术的多种看法。而在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下,AI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使得人类对这一技术的认知与思考面临新的紧迫性和深刻性。
要想更好地理解我们需要明确AI的本质。与其说现在的AI具有人类的思考能力,不如说它是一种“会学习的机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界一直试图让计算机具备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成效并不显著。近几年,得益于大数据驱动下的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突破,AI的底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的运作逻辑并非单纯模仿人脑,而是借助于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建模。
举个直观的例子,AI在创作诗歌时,并不会凭借感伤和审美的情感来出词,而是通过计算概率和分析词汇组合来生成文本。可以说,AI更像是一个高效的工具箱,能够增强个人的能力,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因此,不必将AI人格化,期望它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情感。
虽然AI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大的能力,能够代替人类工作,比如自动驾驶、AI主播、在线教育助理和医疗诊断等,但在另一些领域,AI却依然无法取代人类的独特能力。人类的感知、判断和创造力始终是机器所无法模拟和替代的。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一些传统岗位的确会逐渐消失,但新兴业态和岗位也会随之产生。历史的循环告诉我们,汽车的出现取代了马车,印刷术的发展颠覆了手工抄写,而这些变革在短期内也确实导致了一定的失业,但从长远看,创造的新就业机会远远超过了被取代的岗位数量。
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通过数字技术与制造、市场优势的结合,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加大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力度。这不仅是对未来经济布局的战略部署,更是对人工智能全面推动政策的响应。
进入2025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创新已经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前景。全国“两会”期间,各地代表纷纷提出加强智能养老设备的研发、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和培养体系等建议,体现了社会各界对AI在各行业应用的重视与期盼。“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口号已经转变为实际行动,众多企业和创业者也因而积极响应这一趋势。
对于经历过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中国而言,这次人工智能革命则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层面将其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设计。这不仅涵盖了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落地,还充分考虑到技术和伦理风险,确保AI的应用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科技向善,是为了为每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在这片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土地上,近2.5亿用户热情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蕴藏着创新和创业的巨大空间。
展望未来,AI的持续发展必将给我们带来许多充满希望的机遇。尽管科技的进步可能会使部分岗位被取代,但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发展也将催生出更多新的职业与机会。人类的创造力与智慧始终是AI无法完全取代的,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合作共生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的趋势。
人工智能带来了无限可能,虽然前行的路上存在挑战和忧虑,但只要我们能在技术与伦理中把握平衡,未来的AI之路仍将是光辉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