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威立:2025年全球科研人员人工智能研究报告揭示AI在科研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5-03-16 12:5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Wiley威立发布了《2025年全球科研人员人工智能研究报告》,这份38页的报告深入探讨了科研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需求及使用现状。该报告为理解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发展、应用及其未来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
Wiley在2024年通过综合性的调研方法,对1043名科研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集中在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态度及实际使用情况。随后,研究团队又访谈了18位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有经验的前沿研究者,了解他们在日常科研中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此基础上,Wiley对4946名科研人员进行了第二轮调研,深入分析他们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态度和看法。参与调研的科研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并涵盖多个学科和行业,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广泛代表性。
二、人工智能应用现状
根据报告,当前科研人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尽管许多研究者意识到人工智能在提升效率、推动创新中具备巨大潜力,但现实中却仅有有限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文本写作和数据处理等任务。调查显示,科研人员面临诸多障碍,包括缺乏使用指导、学科内共识不足以及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理解尚不全面等。参与调研的科研人员普遍指出,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使用技能对个人职业发展愈发重要。
三、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Wiley的调研覆盖了43个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结果表明科研人员对这些应用场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普遍认可人工智能的多项能力。尤其是在选题、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等多个研究阶段,科研人员初步接受AI的辅助功能。例如,在文献审阅阶段,他们认为人工智能能有效帮助梳理相关文献;在论文撰写阶段,接受度更高的写作辅助工具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同行评审阶段,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人类专家的判断,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在此方面的能力仍然不足。
四、Wiley人工智能指导框架
为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Wiley基于调研数据制定了一个指导框架。框架根据AI技术的应用分为三类场景:“行动”、“观察”和“展望”。在“行动”场景中,当前人工智能已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并且得到科研人员的积极响应;“观察”场景则指科研人员表现出兴趣,但在某些情况下人类的表现仍然优于因此需要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而“展望”场景则包括那些目前尚不成熟但展现出未来潜力的应用方向。
五、学术出版机构的角色
报告还指出了学术出版机构在科研人员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重要角色。科研人员在面对AI技术时,希望出版机构能够提供清晰的使用指南、分享最佳实践、并帮助识别和避免潜在的风险。尽管目前科研人员尚不普遍向出版机构主动寻求指导,但出版机构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加强与科研界的沟通,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的使用。
六、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继续深刻影响出版行业和学术研究。出版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需关注科研人员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和指导,以推动AI工具的研发。同时,出版机构还需确保人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使其在未来的学术环境中始终保持核心地位。
Wiley的这份《2025年全球科研人员人工智能研究报告》不仅反映了当前科研人员在使用人工智能时的实际情况和考量,也为未来如何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指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相信其将在科研领域发挥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