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世亮呼吁尽快完善人工智能立法应对新挑战
时间:2025-03-10 03:00
小编:小世评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李世亮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AI)法律责任的广泛关注。他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如果未来的机器人狗牵着老年人过马路时发生交通纠纷,责任该由谁来承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在法律与伦理层面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诸如DeepSeek和人形机器人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对现有法律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李世亮连续两年关注人工智能的立法问题,并在今年的会议上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观点,呼吁加速完善相关法律框架。
李世亮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涉及伦理道德及法律责任的问题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例如,当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发生失误时,法律责任如何界定就成了一大难题。目前,中国法律只承认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作为民事主体,人工智能系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责任地位,因此如何在法律上定义机器人的责任尤为重要。
李世亮进一步阐释,像DeepSeek这样的AI生成作品如果涉及侵权,知识产权应该归属于谁,责任又应由谁承担,这些问题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尚无明确答案。显而易见,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类法律解释的空白区域需要尽快填补,从而确保AI的应用不会带来法律风险。
回想去年在全国两会上,李世亮对人工智能立法尚持保守态度,认为当时条件尚不成熟。事实证明,过去一年中,人工智能行业的迅猛发展让他意识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急需法律的支持和规范。李世亮特别提到,四川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人工智能产业资源和应用场景,具备快速立法和先行先试的条件。
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工智能立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欧盟在2023年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成为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明确了高风险 AI 系统的严格监管要求。而在中国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已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在制定《人工智能示范法》中为地方立法提供参考框架。
李世亮明确表示,四川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实用和前瞻性的地方性法规,确保法律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在具体的立法内容上,他提出了几个方向的建议:
清晰界定AI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法律责任主体,确立法律责任的明确划分,以避免在未来因责任不清而产生的无谓纠纷;制定关于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规则,保护创作者和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聚合和处理个人数据的监管,确保符合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于AI立法,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立法应当兼顾规范与创新,过于严格的监管可能抑制技术的进步,而缺乏必要的规则则可能带来社会风险。李世亮指出,地方立法的灵活性将为未来全国性立法积累经验,也能在实际试点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法律挑战将持续加剧。全国人大代表李世亮的呼吁不仅是对滞后法律体系的有力回应,也是对踏上AI时代的深刻思考。相信在法律与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能够以人为本,确保技术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