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各行业:文旅、农业与碳管理新机遇在全国两会热议中浮现
时间:2025-03-05 04:5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全球迈入人工智能(AI)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有效利用AI技术推动文旅、农业以及碳管理的发展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AI的迅速崛起,这些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在文化和旅游行业,AI为传统形式注入了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提出,AI通过视觉与技术的结合,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文旅体验。他提到,春节期间拈花湾推出的“最炫烟火”迎新年视频,使大量游客流连忘返,而将这些精彩影像转化为现实则需要1500架无人机的助阵,加上一系列先进的烟花技术。这不仅能让观众亲身体验绚丽多彩的烟火,还能通过科技融合文化,提升文化消费的层次和吸引力。
进一步而言,AI在文旅行业的应用不仅限于烟火表演,还包括智能导游、机器人服务与个性化推荐等,为游客提供更便捷和丰富的服务体验。吴国平呼吁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推动文旅企业积极探索与应用新技术,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他相信,在未来AI将能够帮助旅游业开发出更切合年轻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此形成良性的文化消费生态。
同时,传统文化在AI技术的映射之下,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AI能够快速生成各种风格与主题的艺术作品,可能让一些创作者感到被取代。但全国政协委员、国画家詹勇认为,艺术所蕴含的人文情感是AI难以模拟的。国画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技艺的呈现,而是创作者对生命的独特领悟与表达,这样的深度与温度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尽管如此,AI技术也为传统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出路,如数字复原敦煌壁画、动态展示古代名作等,使这些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詹勇指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不仅能够提升传承效果,更能使国画在当代社会获得广泛的关注与因此而产生的文化共鸣。
在碳管理领域,AI的应用前景同样令人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在会前考察了太阳能驱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他认为,AI可以为实现国家在碳排放控制方面的目标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他提议基于AI构建一个大语言模型,以便更科学、精准地分析和监控行业排放情况,从而为国家“双碳”目标奠定实现基础。
施大宁还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培养符合现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方面。他注意到,在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存在沟通和互动不足的问题,因此亟需打破多部门之间的壁垒,共同推动技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期望借助AI技术的力量,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转型。
农业则是另一领域,AI也为其现代化带来了全新的解题思路。全国人大代表杨永表示,江苏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期。他指出,虽然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不断涌现,但“新农人”的培养和农业品牌的提升仍显得不够。在他看来,推广AI和新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杨永建议,通过推动5G网络覆盖,提升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并发展智慧农业相关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管理效率和品质。农业科技创新券的发放将为新型主体引入AI技术、提高生产力提供资金支持。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助于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在全国两会的热烈讨论中,我们看到AI技术正在各个行业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不论是在文旅创新、传统文化传承、绿色发展还是农业现代化,AI的赋能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各方代表委员积极探索新的思路与建议,将是推动这些变革的强大动力。未来,通过共同努力,AI将不仅是技术的代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