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群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需创新与调整
时间:2025-03-03 06:4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近日在上海的一次采访中指出,医学教育应该进行创新与调整,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医疗的需求。他在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将重点讨论这一重要话题,强调医学教育需要“有所加,有所减”。
范先群表示,医学是一门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和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医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也在不断增加。现今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医学知识与人文科学,还需学习包括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在内的多种交叉学科知识。这些新兴领域的知识逐渐成为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学习时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提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如何把有限的学习时间更有效地分配给学生。例如,针对一些已经被攻克并消失的病症,例如沙眼,医学生应花费更少的时间去学习这些过时的信息,而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当前和未来会对医疗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新概念、新技术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教育模式上率先提出了“4+4+X”的医工交叉本博贯通MD(医学博士)和PhD双学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这一新模式的目的是突破传统医学教育的局限,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健康医疗需求的变化,以培养出更符合未来发展的医学与工科交叉领域的领军人才。同时,通过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双轮驱动”,该模式旨在培育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这不仅为中国医学教育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也为未来健康医疗的挑战做好了人才准备。
范先群不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还是眼科领域的专家。他在多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积极关注医学生实习保障的问题。随着医学生的实习成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他认为保障医学生的实习待遇,不仅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未来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他建议将近视防控作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内容,认为防控工作应从幼年时期开始,通过综合的手段来应对越来越普遍的视力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的眼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范先群将目光聚焦在这一领域。他在《亚太眼科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主题为《全生命周期近视管理》。他通过对全国五个地区超过五万名小学生的调查,获得了大量关于近视的数据,期望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推动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范先群院士也持续关注“健康老龄化”的主题。他指出,构建完善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是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也是提升2.8亿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核心路径。通过推进健康老龄化,保障老年人获得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不仅是响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步骤,也是实现老年群体福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范先群院士的努力体现在,他将医学教育改革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未来医学发展的新道路。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步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的今天,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技能与知识,以应对未来医疗环境的挑战。通过这样的创新与调整,医学教育定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