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布具身智能产业计划 目标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时间:2025-03-01 01:5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北京市科委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和北京市经信局,于2月28日共同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将在未来三年内,推动北京市具身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培育出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此举不仅将为北京的技术创新注入新动力,也将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进一步占据领先地位。
计划亮点一:推动核心企业的培育
根据《行动计划》, 北京市的目标是在具身智能的领域内,培育不少于50家上下游核心企业,并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的应用。这样的战略布局,预示着北京市在具身智能产业链中的深度融合与协作,同时也为创业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与支持。
计划亮点二:聚焦多场景应用
刘卫华,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指出具身智能将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及个性化应用等多个领域赋能。计划中将根据各场景的成熟度,分批次逐步推出相关应用。在教育场景中,将扩展开发者生态,紧接着在汽车制造和商业零售领域进行联合研发,最终探索家庭服务和养老等人机共生的应用解决方案,以期推动更为广阔的社会效益。
计划亮点三:三年内实现3000亿规模
目前,北京已建成约2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40%,并且拥有36家独角兽企业,领域涵盖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根据市场预测,到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这一进程的加快,不仅显示了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基础,更为未来的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计划实施层面:关键技术的突破
刘卫华表示,实施计划的关键在于不断突破具身智能的核心技术,包括具身大脑模型、小脑技能库及智能芯片的研发。这些技术的推动,将显著提高具身智能系统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从而在产业化进程中占据先机。
为了进一步实现产业集群的目标,北京将重视中关村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和中关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的建设,支持技术的早期验证与孵化、技术转移与应用,以增强企业在服务和产品的能力水平,使之成为全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
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政策和地方的共同推动,具身智能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山东、广东、重庆等多个省市先后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具身智能相关内容,倍加重视这一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例如,山东省着眼于量子科技和具身智能全产业链,加强产业的融合与升级,广东省则明确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行业前景与挑战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有望成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途径之一,并被寄予厚望。要在广泛应用中实现大规模量产,仍面临不少挑战。北京智参科技有限公司的特聘专家袁博指出,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解决技术的协调、认证等问题,以确保具身智能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市场普及。
而言,北京市发布的具身智能产业计划展现了其在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方面的前瞻性与雄心。该计划不仅将引领北京市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全面布局,更为中国整体科技生态的优化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政策的积极支持,具身智能的未来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