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聚焦民营经济发展:委员提议减轻市场准入障碍与融资难题
时间:2025-01-17 01:00
小编:小世评选
在2024年上海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围绕民营经济的发展紧急建言,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这些提案不仅意在激发民营资本的作用,还希望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参与,推进本土民营企业的总部发展,同时还要妥善应对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诸多痛点。
近年来,上海的民营经济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以及人工智能等重要战略行业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的半导体行业融资规模达到586亿元,占全国总融资的25.8%;而生物医药的融资则高达246.99亿元,占全国的24.7%,位居全国之首。2024年,人工智能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成为上海投资最多的前沿产业,这亦显示了全球创业投资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度关注和热度。
尽管民营企业在推动上海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它们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目前,尽管上海已明确提出“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政策,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民间投资者却普遍反映遇到市场准入壁垒高的问题。尤其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这三大领域,在政策落实上仍显乏力,民间资本难以全面参与。
我国的融资环境以间接融资和债权融资为主,而股权融资仍显不足。这种金融结构使得民营企业在获得融资时面临困难,且融资成本高,严重抑制了企业在重要领域的长期投资需求。对此,市政协委员赵丽佳建议,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民营资本向这三大产业投资,包括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隐性壁垒,降低资本进入的门槛。
赵委员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应确保民间资本在项目招投标环节的平等参与,支持民营资本对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的投资。应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中积极贡献力量,从而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市府还需加大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资金支持,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意愿。
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以及科学技术界也对民营经济的创新动力不足表示关注。特别是上海在大科学装置的运用上,很多企业用户的参与度甚微,实际用户机时的占比仅为3%,远低于国际水平(例如日本Spring-8的企业用户机时占比达到10%)。更为严重的是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费用主要依赖中央财政的支持,民营企业在中间的参与感不足,对大科学装置的了解也相对有限,导致产业创新潜力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因此,两界委员联合提出建议,建议优化大科学装置的市场化管理机制,旨在形成用户支付与财政支持并行的多元互补运行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同时,建议提高大科学装置对科技产业的支持能力,优化其面向市场的选题机制,以鼓励民营企业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与运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4年上海两会的讨论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再度聚焦通过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和改善融资环境,以助力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委员们的提议表明,上海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活跃的市场,而且在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还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可能。只有通过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促进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才能使上海的民营经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