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或面临电力危机,呼吁推进绿色算力发展
时间:2024-12-11 22:00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对话服务到视频生成,其对算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这背后自然也引发了巨大的电力需求。根据记者在2024中国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报道,随之而来的,人工智能行业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电力危机,亟需采取措施推进绿色算力(绿色电子计算)发展。
在大会上,金三道智能算力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袁广源指出,近年来,中国的“东数西算”结构初渐成型,尤其是在贵州、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地,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成为了绿色算力发展的热点。当前,算力需求与绿色电力的消纳正在朝着双向有序的方向发展。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必须持续探索“绿算融合”试点应用,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以更有效引导信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
电力危机凸显
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与电力消耗密不可分。以美国科技巨头英伟达近日发布的B200芯片为例,其功率高达2700瓦,而训练OpenAI的GPT-4模型需要大约2000个这样的芯片同时运行90天,这意味着每次训练的电力消耗量惊人。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员慈松对此表示,虽然英伟达的算力消耗在逐渐降低,但由于大模型的算力需求每4.8个月翻一番,导致在未来几年内,人工智能的电力需求可能逼近73亿度。
在达沃斯论坛上,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也指出,人工智能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未来的电力消耗量可能超出任何人的预期。虽然人工智能正迎来市场的风口,但部分通信企业的人工智能部门却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究其原因,慈松认为,过高的能源支出是关键因素。人工智能的运行消耗并不仅限于训练阶段,手机等移动终端产生的信息同样需要大量的基站、互联网设备和服务器来支持,能效问题呈现出严重的累积效应。
绿色算力的新方向
面对即将到来的电力危机,业界人士提出了绿色算力的新思路。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在科技会议上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在电力资源富集地区搭建数据中心,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过剩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指出,未来高性能人工智能将要在“电力高地”中诞生,特别是在内蒙古等地,其发电量远超当地用电量,从而形成合理的电力消纳与人工智能训练需求之间的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贵州、宁夏等地区不仅电力资源丰富,且在清洁能源供给方面也有着巨大的优势,适合建立绿色算力基地。例如,和林格尔新区的数据中心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已接近80%。同时,产业园也通过电力多边交易及政策补贴,大幅降低了用电成本。
技术与政策的双重推动
在推动绿色算力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和政策的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提到,我国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在算力应用中的利用,同时东部地区也在不断开展新型节能技术与提升算力效能的工作,整体算力产业链正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转型。
袁广源指出,信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绿色智能算力的关键,目前两个领域在标准、模型以及优化目标等方面依然存在差异。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将使得能量供需的动态平衡面临挑战,如何促进信息与能源的深度耦合以消除电力的不确定性,将是行业的下一步使命。
针对新能源与算力协同发展,袁广源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比如在当地严控低效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高性能数据中心向高能效、低碳化发展。还应鼓励数据中心积极使用绿色电力,降低其运营成本,并对碳证与绿证的交易建立全方位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以促进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面对电力危机的潜在风险,绿色算力的推进已成为人工智能行业不可或缺的发展方向。通过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未来将有可能实现以绿色电力为动力的智能计算,这不仅将惠及整个行业,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