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合成内容标识新规9月1日施行,乱象仍未根治
时间:2025-09-24 20:50
小编:小世评选
自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由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制定,旨在解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识问题,要求相关内容必须进行显式和隐式标识。虽然新规已落地,但相关乱象并未得到根治,依旧令社会各界感到担忧。
根据《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主要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或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等信息。这一新规明确划分了标识方式,显式标识为用户可以明显感知的标识,通常表现为文字、声音或图形;而隐式标识则是通过技术手段嵌入数据中,不易被用户察觉。目的是为保护用户的知情权,防止其误认为这些内容是人工创作的。
南都N视频近期的调查显示,尽管有新规实施,仍然存在大量未标识的合成视频,尤其是涉及名人形象与声音的内容。例如,针对孙俪与邓超的合成视频频繁出现,利用其形象和声音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视频的作者并未遵循新规要求进行标注,继续误导观众,引发公众对相关内容真伪的困惑。
更令人忧虑的是,某些不法分子借助AI技术制造虚假视频,通过“快速起号”来获取流量和收益。这些上的账号利用深度伪造技术,迅速建立粉丝基础后,出售课程和推广商品,依靠这种虚假信息赚取利益。更有甚者,部分账号甚至将伪造的明星声音用于制作“鸡汤”类视频,从而误导观众并吸引眼球。
调查显示,这样的违规操作并未因新规的实施而减少,反而在一些上愈演愈烈。南都N视频在9月1日的进一步搜索中发现,多条合成视频依然缺乏相应的标识,例如一名情感博主运用某知名女明星的形象和声音,制作了多个“鸡汤”类短视频。这些视频不仅点赞量居高不下,还吸引了大量浏览量,然而视频页面并未标明内容为技术合成。该账号出售的商品种类繁多,涵盖抽纸、牙膏、护发膜等多个生活用品,且都未标注其视频内容的真实性。
对此,业内专家也对此现象表达了担忧。互联网治理研究学者谢永江指出,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一向是个老问题,即使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时代,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虚假信息频繁出现,AI的引入使得这种传播更加便捷和隐蔽。他认为,在这一环境中应当承担起更大的审核责任,掌握对AI生成内容进行甄别和标注的技术手段,确保信息发布不误导公众,避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在政策执行方面,监管机构的力度显然需要加强。除了明确的法律法规外,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的监管力度,推动其落实新规,对于未标识的合成内容及时处理,维护用户的知情权。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增强分辨真伪信息的能力,避免成为不法行为的受害者。
虽然新规的实施对于规范AI生成内容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面临挑战。如何有效落实合成内容的标识要求、维护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和清朗,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期待着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成熟的技术和规范能够帮助我们应对AI带来的新问题,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