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助力医疗领域创新
时间:2025-08-06 04:35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担“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临床医学科研方向)”的建设任务。这一重要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创新与探索,代表着国家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积极态度和支持。
基地建设的核心定位
该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的核心定位为“聚焦临床科研、破解行业痛点、构建生态标杆”。这一目标明确,在快速发展的科技背景下,医疗行业亟需通过创新手段来解决现有的各类痛点与瓶颈问题。该基地不仅将为研发、测试、验证和应用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更将成为推动医疗领域创新转型的重要力量。
当前AI在医疗领域的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渗透医疗健康领域,并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但在临床科研应用层面,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现有的数据标准缺乏统一,导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模型的优化与应用。很多关键设备与标准的自主化程度不足,限制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整体提升。许多实验室的研发成果难以直接对接临床需求,在重大疾病精准诊疗等方面迫切需要技术突破。
基地建设的五大核心能力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将重点围绕五大核心能力展开:
1. 国产化算力支撑的建设
基地将建立一个安全的国产化算力支撑,利用自建的微调与推理算力集群,确保隐私数据在本域内进行处理。此举为安全高效的数据处理与模型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了数据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模型的优化能力。
2. 全链条模型服务体系
基地将构建一个涵盖模型工程、智能体工程以及AI资产管理的全流程服务能力,以国产自主可控的大基础模型和AI框架为基础。这将推动从模型的开发到应用的整个链条更加顺畅,提高医疗研究的效率。
3. 可信数据空间的构建
基地借助上海市卫生健康数据大,整合医疗、医保、医药及专科疾病数据资源,构建一个可信数据空间。该数据治理和管理服务将贯穿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为医疗AI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4. 开放工具链的开发
基地将致力于开发开放的工具链,打造模块化的应用开发组件。通过提升医疗多智能体系统的构建效率,并向行业生态共享,促进各医疗机构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发展。
5. 立体化安全体系的建立
基地将建立起覆盖数据安全、模型安全、应用安全及网络安全的综合运维保障机制。通过构建严密的安全体系,确保各项创新技术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合法合规的落地,实现安全可靠的应用。
具体应用前景与服务优化
在具体应用层面,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将面向医学科研、智能诊疗能力提升、智能医疗器械开发以及智能医用机器人研发等多个方向,力争落地不少于49个特色应用场景,并发布超过10项配套的标准规范。这些创新技术将为医疗行业带来显著的变革,不仅能有效提升诊断的精准度和效率,还将帮助医务人员更专注于处理复杂病例与优化治疗方案。
患者也将从中受益,能够享受到更高效的诊疗流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从诊前咨询到术后随访的全程优化服务。这些改善将极大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医疗科技红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的建设主体,必将肩负起推动医疗行业创新的重要使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临床需求的推动以及技术手段的助力下,我们期待这一基地能够为中国的医疗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医疗服务的持续进步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