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人工智能应用蓬勃发展,助力康复、制造与航空等多个领域
时间:2025-08-06 04:10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上海浦东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康复、智能制造与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中,展现出独特的创新潜力。这一进展不仅提升了各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更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康复医学方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引入了GR-1机器人,它具备先进的个性化康复评估和训练辅助功能。这款机器人不仅提升了康复效果,还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迭代提升人形机器人的交互和智能能力。这一机器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为医疗康复领域注入了新活力,变革了患者康复的体验。
智能制造领域同样不甘示弱。某国有钢铁公司在华院的合作下,推出了一套智能化表面缺陷检测。该在对严重缺陷的检测中准确率突破了95%,为钢铁行业在智能化转型中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钢铁行业的智能化进程,还为光伏、锂电池、塑料等多个相关产业提供了可参考的示范。
在航空制造方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发的“飞知”大飞机知识智能化引擎,已经为大飞机设计师提供超过29万次的高价值服务,大幅提升了大飞机的设计研发效率和质量。这一智能引擎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中的进一步崛起。
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浦东以其独特的垂类模型应用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浦东的人工智能应用不仅形成了行业内的标杆案例,还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布局提供了“浦东方案”。浦东垂类模型的应用涵盖医疗、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能源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广泛的适用性与推广性。
在刚刚发布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案例集中,浦东展示了37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不仅突出了浦东在医疗、制造与航空等领域的优势,还体现了浦东整体AI产业规模达1600亿元,占上海市整体比重的40%。超过200家相关企业在这一领域发光发热,研发出了28款大模型产品,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浦东在“人形+康复”方面的应用已成为行业标杆。浦东企业历时十年,在康养领域成功开辟了这一全新应用场景,并在今年五月正式成立。这个“智能康复港”整合了自研的30多款康复机器人,涵盖从导诊咨询到远程康复的全方位服务,极大提升了康复效果的同时,也为行业设立了标杆。
在传统行业也形成了与大模型应用的深度结合,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某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航运语料库,丰富的数据资源为航运行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了重要条件。针对建筑行业的深度应用,企业们相继推出了多款首发垂类大模型产品,推动法制与技术的双重进步。
在能源领域,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打造的“智网灵析”大模型系统是国内领先的燃气安全解决方案,面向管网企业员工提供各类服务。灵活的技术架构使其能在多个能源基础设施场景中应用,为行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浦东的创新还展现在集成电路行业。已有企业率先实现了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其研发的智能体集群服务已覆盖超过530万用户。同时,浦东张江的产业集群优势使得企业得以在软件算法和硬件方面实现快速整合,推动了智能陪伴机器人的推广。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浦东的无人驾驶立法及测试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商业化应用环境,推动了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发展。汽车座舱大模型的问世,使得车载AI应用项目在市场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浦东在人工智能应用的各个领域通过整合技术力量与市场需求,实现了跨行业的融合与创新,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标志着浦东将继续引领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重塑各行业的格局,为全球市场贡献新思路与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