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工业+AI”,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时间:2025-08-04 22:45
小编:小世评选
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头部企业纷纷加大在“工业+AI”领域的布局,以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5月份,联想公司宣布其“供应链控制塔”智能体成功将管理者的决策时间缩短了50%至60%,订单的交货及时率提高了5%,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制造和物流成本20%。在此之后,中国电信于7月底推出了其星辰纺织智能体,从而在工艺参数智能调控和布匹质量的边织边检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准时交付率达到99%,生产效率也提升了20%。这些成功案例显示,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
当前,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业内普遍认为,工业智能化不仅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已经实现从单点技术应用向系统化、网络化、自主化的全面升级。在技术、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头部企业的布局加速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工业大模型及智能体在制造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头部企业,纷纷提升在“工业+AI”领域的投资和技术研发。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经营管理,智能应用的场景变得愈加丰富。
例如,华为在6月21日发布了FusionPlant 3.0智能工业互联网战略,旨在联合产业伙伴共同开发“AI Agent+智能应用+硬件创新”的一站式孵化,以加速智能硬件的创新发展。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已经成功在包括能源、电力、制造等多个行业的数十种场景中落地,有超过一半的中央企业选择与百度智能云进行AI创新合作。各大通信企业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纷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了借助AI推动工业发展的新的成就。
根据IDC的调研数据显示,到2025年,已经应用工业智能体和大模型的企业比例将从2024年的9.6%提升至47.5%,其中在各个环节都开展AI应用的企业比例更是从1.7%跃升至35%。这说明,工业企业对智能体的探索正在显著增加,企业对AI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期待值也不断提高。
政策环境的积极促进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政策层面也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措施,以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了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并审议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在工业智能体的推动下,加深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促进工业数据集和大模型的创新与迭代。
IDC中国高级研究经理指出,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有更多的高价值AI场景应用落地。预计到2028年,中国工业企业的AI投入将达到900亿元。另有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在设备运维、决策分析等多个环节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尤其是在知识与数据交互密集的场合。
产业链的协同发力
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参与工业智能化的推进,努力在研发、生产及供应链等多个细分领域布局智能化的应用。威士顿近期表示,公司正在研发与工业相关的AI智能体应用,并探索基于大模型的工业信息化数字应用新模式。
东方精工则表示,通过与业务单元的协同,形成以工业互联网和定制系统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化升级方案,以推进包装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恒华科技则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业务的融合,并积极推进AI与建筑信息模型、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
尽管有众多企业在积极探索智能应用,业内仍认为工业智能化进程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数据孤岛、数据质量不均、AI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足等。同时,中小企业因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以规模化应用,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面向未来的思考与建议
未来,工业智能化将进一步加深,生态协同也将成为竞争的重点。产业链公司需在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社会治理之间找到平衡。作为推动工业智能化的重要工具,大模型的灵活应用将更加多元,尤其是在各类场景中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业内人士提醒,企业在开展大模型应用时应树立正确的期望,打好数据基础,尤其是在工程优化和数据整合方面进行深入布局。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未来工业智能化的应用潜力将会更加显著,推动制造业朝着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面对迅猛发展的“工业+AI”时代,企业的技术投资、政策支持以及产业链的协同作用将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注入新的动力,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升级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