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聚焦AI与新型工业化发展
时间:2025-07-26 05:35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于7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盛大召开,本届大会以“数驱新质·智创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球范围内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专家和实践者汇聚一堂,进行深入探讨。大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AI)、5G-A、6G、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探索在AI推动下的产业升级路径及数字生态的重构。
在“AI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论坛上,众多行业专家围绕具身智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尤其在中国,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正逐步与AI技术深度融合,加速其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进程。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在论坛中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他强调,AI技术必须在几个关键价值上达到突破:具身智能是否能够超越人类的智力,解决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复杂问题;它是否具备更高的效率与持久性,能在工作中展现出比人类更持久的表现;,具身智能是否能够处理人类难以进入的危险场景等特定环境。林咏华提到,只有在这些领域中至少取得一次重大突破,才能真正说服行业采纳具身智能技术。
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运营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邓超则表示,尽管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性能在不断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潜在威胁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邓超解释,前沿大模型随着性能改进,其思维变得更加发散,产生的答案也愈加前卫,因此原本所设定的技术围栏可能失效,进而带来新的挑战。
在讨论的过程中,理想汽车智能工业副总裁王巍特别指出,随着AI大模型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未来几年内,工厂的员工将会从传统的基础工人转变为具备工匠精神和专业知识的专家。这一变革过程中,许多以往需要人工完成的基础工作将会被AI技术所取代,工厂的运行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而上海国投先导私募基金三部执行董事郭敏杰则对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未来表示乐观。他指出,在大模型出现之前,工业场景中已经存在了多种类型的机器人,但其逻辑算法及执行方式往往是固定的,局限于被编程的具体任务。随着具身智能的引入,未来的机器人将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与智能,能够适应具体的工作场景,实现更高效的协作。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工业互联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济安也对此表示赞同。他强调,智能体需要具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不仅仅是视觉和触觉,还包括力学等多维感知功能。这些智能体在感知环境后,能够基于大模型进行有效推理和决策,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范济安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大部分工业企业应明确其应用场景,并针对这些场景聚集所需的数据。基于基础模型的能力,打造出更为精准和高效的应用,包括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内的各类智能体,有望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不仅是一个科技交流的,更是一个展示未来技术应用、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重要场所。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不仅为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将为未来更广泛的技术应用和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AI与工业之间能产生更多、更深层次的互动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