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调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时间:2025-07-17 04:40
小编:小世评选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国正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而实现新型工业化则是这一伟业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于2025年4月25日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指出,必须加快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此为基础,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当前形势下的新型工业化特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型工业化展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及融合化等新特点。
1. 高端化:新型工业化贡献的一个突出亮点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近年来,中国努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推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2025年的数据,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显著高于整体工业增加值水平,标志着高端制造业成为提升国家经济质量的重要支撑。
2. 智能化: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其快速发展与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与企业组织形式。智能设计、生产、物流及服务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这一趋势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例如,2025年智能无人机和智能车载设备的制造增加值分别实现了85.9%和29.5%的显著增长。
3. 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绿色低碳。中国在新时代以来积极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品的产量实现了显著增长,彰显了绿色化转型的有效性。
4. 融合化:随着新技术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行业与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化发展,尤其是在实业与数字经济的结合上,成为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效率的新动力。
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趋势并非偶然,而是技术与经济范式变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核心技术,符合新型工业化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的要求。
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共享和产业协同,重塑生产组织方式。在传统模式中,企业常常形成科层式管理,信息传递效率低。而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企业可以建立起跨部门、跨行业的产业协同网络,改变信息流转的效率,推进“化设计、网络化制造”的新模式。
人工智能促进完整产业链的创新。在传统制造中,企业主要依赖于规模化生产,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借助企业可以灵活调配资源,通过实时数据进行精准生产,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得以实现。同时,用户也可以参与到产品研发中,进一步聚焦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推进新型工业化并非一蹴而就,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当前,核心工业级芯片等关键技术的瓶颈,以及通用大模型难以满足复杂工业场景的需求等困难亟待解决。必须从几个关键领域入手。
1. 技术创新: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瓶颈是推进赋能的核心驱动力。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研发中心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是加速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形成的关键。
2. 数据流通:构建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机制是支撑人工智能赋能的基础。通过建立分类标准、数据交易中心等手段,推动数据的流通和价值实现,形成良性的数据经济发展。
3. 应用场景建设:应当侧重于场景需求的挖掘,通过动态征集需求、发布应用场景指南等方式,推进技术适配与场景落地,促进产业链的全面技术能力开放和应用扩展。
4. 产业生态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从标准体系到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支持框架,吸引高端人才加入新型工业化的建设,助力产业革新与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工业化的赋能者,必将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数据流通及生态优化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将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与转型,为国家的可持续繁荣增添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