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布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建设行动方案 2025-2027年目标明确
时间:2025-07-14 16:55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加强科技教育、提升人才素质的呼声愈发高涨。在此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于2023年7月9日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本土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以及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方案》强调要优化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的布局,支持高校积极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也将增设人工智能相关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更是为了培养适应新经济模式的人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智能测控工程、机器人工程等高需求领域,系列新专业的设立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在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方面,方案鼓励高校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力度,强化科技与教育的融汇,推动产教融合。通过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内蒙古自治区希望能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流学科、优质专业建设,培养出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高校的教育质量,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推动交叉融合发展
《方案》还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依托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建设,鼓励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场景,给予传统学科以新技术的赋能和改造。同时,支持高校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学习模块及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与其他高校开展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与发展机会。
课程体系与教材的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方案》提出加快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建设,培育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教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参与,也需要行业专家的协助。提升高校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只有教师掌握了前沿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程建设方面,《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底,力争建设20门左右的“人工智能+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和50门左右的一流本科课程。
产教融合育人构建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建立集教育、科研与企业实践的新型产教融合育人。这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还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可以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科研也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人工智能的伦理与合规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在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水平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伦理底线的守护。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相关的伦理、法律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伦理意识和合规意识,确保未来的发展不偏离社会的价值观,是每个高校的重要使命。
预期目标与展望
根据《方案》,到202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希望新增人工智能领域的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约10个,本科专业约20个,年培养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同时,计划立项建设20门左右的“人工智能+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与50门一流本科课程,推广约10项高水平教材,建设人工智能自治区学院与3个自治区级的现代产业学院,从而搭建起“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产教融合”的立体教育生态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建设行动方案》为推动自治区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行动框架,期望通过具体的措施与目标,使内蒙古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样板性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促进区域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