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召开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助推智慧农业发展
时间:2025-07-10 13:35
小编:小世评选
7月8日,浙江省在杭州市隆重召开了“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专场活动。此次活动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具体承办,成为“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主题为“数智兴农,共创未来”,吸引了来自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80余家单位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农业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浙江打造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贡献智慧。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农业科技的创新正从以经验为主导逐步转向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在活动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劳红武就该院近年来在育种技术创新、智能农机研发、数字农业等领域的成果进行了分享。他表示,省农科院将继续加强跨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 + 农业”融合创新生态的发展,此次活动作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产业及科研应用供需对接的有益探索,是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开端。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娄万总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与农业的结合为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面对耕地资源有限和劳动力逐渐老龄化等问题,通过精准育种、智能灌溉等方式,人工智能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他提到,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经达到5796亿元,形成了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未来,浙江将重点关注农业智能感知、决策与装备等关键环节,力争成为全国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骆健民主任则分享了浙江智慧农业引领区的建设进展。作为全国唯一的智慧农业引领区,浙江正在积极构建“数字+设施+机械”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以解锁多元融合的智慧农业场景。至今已经建立了562家数字农业工厂和48家未来农场,实施了“浙江乡村大脑”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数字化。在“浙农码”赋能土特产的全覆盖措施中,累计的赋码量已超过6.4亿次,展现了浙江在农业农村信息化方面的领先地位。骆主任指出,浙江正在探索将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兴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以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数据决策”。
在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则发表了关于《农业人工智能展望》的主旨报告。他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指出农业的复杂性和经验性使得AI技术在科学决策、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愈发重要。智能育种、农业机器人和无人农场系统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都为现代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强调,融合“物联网+大数据+AI”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业智能化的重点方向,同时也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浙江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管孝锋分享了《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根据该方案,到2027年,预计将建成1000家数字农业工厂和100家未来农场,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率将达到52%;到2030年,信息化率将提升至55%以上,形成基本的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及应用场景,而到2035年,关键技术装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在本次活动现场,省农科院内的多家研究所还发布了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需求,涵盖病虫害智能监测与防控、精细化畜牧业管理、生物智能育种等多个领域,显示出行业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而来自阿里云、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企业的代表,也分享了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展示了科技如何在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