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度剖析OpenAI:从梦想到现实的阴暗面
时间:2025-07-03 23:15
小编:小世评选
郝珂灵(Karen Hao)是全球首批报道OpenAI的记者之一。从2019年8月开始,她对这家当时仍然不为人知却正快速发展的公司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调查。作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资深记者,她不仅具备MIT的工科背景和硅谷工程师的工作经验,更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调查,引发了对OpenAI及其发展模式的深入讨论。
在她的报道过程中,郝珂灵面临了许多挑战。为了从第一手资料中深入剖析,郝珂灵在OpenAI的办公室蹲点三天,并且进行了近三十次的采访,涉及公司的现任和前任员工、合作伙伴及专家。她观察到了OpenAI的宏伟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发现其良好初衷的逐渐偏离。这篇深度报道的发布,使得OpenAI对她的采访几乎完全关闭,随后长达三年之久未再接受她的任何采访请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OpenAI的CEO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声称一些书籍将会抹黑他和Open并强调那些书的作者并未与他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对此,郝珂灵回应道:“我就是‘那个人’”,并表示在书籍撰写过程中曾多次请求OpenAI进行采访,但始终未获回应。
今年5月,郝珂灵发布了她的新书《AI帝国:萨姆·奥尔特曼的OpenAI的梦想与噩梦》,在书中她探讨了OpenAI如何引发人工智能领域的军备竞赛以及这场竞赛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她在香港分享这部新作时,详细阐述了她对OpenAI及其引领的AI产业发展路径的批判性看法。
郝珂灵提到,很多人第一次接触人工智能是通过ChatGPT,他们误以为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全部。但实际上,人工智能是一个涵盖各类技术的广泛领域。技术的核心在于大规模的AI模型开发,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源投入。反观早期的AI开发则采用更加高效的数据和计算方式。她指出,选择这种大规模发展模式是OpenAI初创团队的共同决定,尤其在阿尔特曼等企业家的推动下,这一策略得以迅速实施。
这种“暴力”式的开发方式并非没有争议。许多知名科学家曾对OpenAI当时的策略持批评态度,认为其缺少真正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利用已有资源的扩大化。但是,随着OpenAI取得显著成功,早期的那些批评声逐渐被遗忘,成为今日AI行业的主流模式。
在观察了OpenAI的发展道路后,郝珂灵对目前的AI行业格局表达了深深的担忧。许多大型科技公司趋向于采纳OpenAI的规模化模型开发方法,几乎没有其它发展路径的资金和资源可资投入。这种集中的资源分配势必抑制了多样化的创新,尤其是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的今天。
她更进一步指出,现阶段AI开发不仅需要巨量能源支持,更需要大量的干净水资源来冷却数据中心。正如她在书中提到的,某些地方甚至面临水资源短缺,而这些数据中心却在消耗社区本不富裕的水源。劳工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不少内容审核员在处理含有极端或有害内容的案件时,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AI行业应当向何处去?郝珂灵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自己在AI未来发展中的作用。无论是普通消费者、教育工作者还是技术从业者,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未来的AI架构产生影响。相较于过去的认为技术会自动引领进步,今天的公众能够对技术实施批评并推动其朝向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谈及OpenAI时,郝珂灵提到了萨姆·阿尔特曼的角色及其在公司内部动态中的核心地位。尽管一度因缺乏信任而遭到董事会质疑,但阿尔特曼凭借其卓越的筹款能力重新回归。她认为,一个人的影响力虽不应过于强调,但阿尔特曼身上展现出的领导能力与商业眼光却是不可忽视的。
郝珂灵指出,尽管AI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众多变革,但对于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我们也需保持警惕。无论是技术的利用还是资源的分配,理应让更多的个体参与其中,以免再次重蹈历史的覆辙。在这样的背景下,书籍的出版成为了公众讨论的起点,希望能引发社会对AI发展的更多反思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