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威海世昌小学教育新模式,点燃学生创造力与责任感
时间:2025-07-02 09:15
小编:小世评选
走进位于威海市的世昌小学,科技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操场上,无人机在空中飞行,编程教室的学生们专注于调试机器狗,而走廊墙壁上不断更新的“学生数据画像”星光熠熠。这所学校以“融创”为教育理念的核心,校长于树家带我们开启了一次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转变小学教育的深入对话。
“在人工智能可以轻松解答试卷上标准答案的时代,教育的真正价值应落脚于何处?”于树家直截了当地提出这个问题,认为教育必须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点燃学生内心的创造力和责任感。世昌小学构建了以PDC项目化学习和“QEOSA”课堂教学型号为基础的全新教育模式。
PDC,即项目(Project)驱动(Driven)创造(Creation),该模式根植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习不再是空中楼阁。于树家以三年级的“教室里的新绿地”项目为例,讲述了学生们从班级绿植养护出发,探索无土栽培技术的过程。他们还大胆计划在校园内建设“鱼菜共生”系统,通过这个项目,责任感与创造力得以在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
“QEOSA”教学模式则更进一步,重塑了课堂的本质结构。这一模式包含五个部分:问题(Question)、探索(Explore)、优化(Optimize)、展示(Show)和行动(Act),形成闭环系统。于树家强调,QEOSA的核心在于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角色转变成引导者,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及解决方案。例如,当学生在科学课上设计小型太阳能装置时,物理原理不再是单纯的抽象符号,而是可触摸的实际应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于树家坚定地表示:“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必须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成为素养落地的强大助推器,而不是冷眼旁观的局外人。”世昌小学的“AI融合战略”已融入课程体系的每一个层面。从国家课程的AI课程普及工程,到地方的方言智能保护计划,再到校本课程中的无人机飞行、机器狗协作、STEAM创意编程等,超过60%的学生正在体验这些创新的、充满未来感的学习方式。
“技术赋能教育,其终极目标是精准发展与个性绽放。”于树家特别提到学校的“AI智能学生数据画像评价系统”,该系统像是每位学生成长路上的无声伙伴,通过持续收集和分析学生日常表现、作业路径和project成果,生成个人动态成长图谱。这个系统的价值在于帮助教育者识别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潜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实证依据,并为家长展示清晰的成长轨迹,从而打破了“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
近年来,世昌小学积极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网络。通过与高区“学段贯通培养体系”的协同,学校建立了小初衔接评价机制,创造了连贯的成长路径。同时,学校还与国家工信学堂、高校实验室和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将第一手的前沿视野与真实项目引入校园。于树家称之为“三螺旋”结构,由国家基础课程、科学评价体系和AI技术共同构建优质的教育生态。
在教育理念上,世昌小学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信念。他们创新性地将自然流转、色彩心理效应与AI技术相结合,编织出一幅名为“五色德育”的成长图谱,以小学五年为周期,每一学年对应一种色彩,寓意每个阶段的成长与蜕变。例如,一年级“启航季”代表暖橙色,温暖而亲切;二年级“养成季”用松石绿色象征稳定和秩序;三年级“探索季”则以星空紫色点燃好奇心;四年级“成长季”的鲜绿色则唤醒自我意识;五年级“毕业季”的深海蓝色包容一切,同时架起通往中学的桥梁。
于树家指出:“AI技术为我们的德育教育赋予了动态生命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AI在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虚拟现实教学中的应用,使人工智能更智慧地服务于教育理想,推动“因材施教”的千年教诲。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对世界的好奇,赋予改变世界的能力。”在访谈的尾声,于树家充满信心地说道。“我们期待的不仅是被技术定义的‘标准件’,而是那些能驾驭技术、心怀热忱并敢于创造的‘融创少年’。”这些在世昌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将以自己的光芒点亮属于他们的时代。
世昌小学的教育新模式如同一幅生动的图景,正以AI为笔,素养为墨,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教育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