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迅猛:132款大模型上线 占全国35%
时间:2025-06-27 03:55
小编:小世评选
近期,北京市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研发方面。根据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最新数据,目前已备案上线的大模型达到132款,占全国总量的近3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北京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彰显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维亮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北京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包括人工智能、脑科学以及具身智能等。这些领域的进展极大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
具体目前北京已成功上线的132款大模型中,不乏一些表现突出的通用大模型,如豆包、智谱和Kimi等,这些模型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快手可灵与生数Vidu的文生视频模型在技术上同样处于全球领先行列。而“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则实现了国际上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无线全植入脑机系统的人体植入手术,并进入了临床验证阶段,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为大脑与机器的交互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京市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增长,打造全国领先的算力高地。目前,全市已建成14.12万个5G基站,平均每万人拥有数量超过64个,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同时,北京在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上进行了精心设计,设立了海淀、朝阳、亦庄、京西四个E级公共智算中心,累计算力规模达3.3万P,与此相关的算力互联互通和运行服务,也已接入优质算力1.3万P,形成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算力供给网络。工业互联网的标识解析量已超过2900亿次,接入企业节点数量超过16万家,这些数据为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还在加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努力让数据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旨在推动“数、算、模、用”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引导+市场运作”的数据要素流通生态。北京市创新性地推出了数据沙盒监管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多轮迭代升级,引入了超过100个高质量数据集,从而完成了脑健康医疗模型等多个模型的训练。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北京市也积极构建全链条发展格局。北京市已经获得了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批准,市内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400家,相关核心产业营收超过3500亿。同时,首个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体也在首钢园落地,推动了“创客中国”元宇宙创新创业大赛等多样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形成了项目孵化、技术转化和产业对接的国家级创新创业。
同时,北京市也意识到开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正在努力打造内外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通过持续推进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的试点政策,吸引了如空中客车等外资企业在京投资。而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持续举办,提升了北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了数字经济企业出海的创新服务,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北京市将继续聚焦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尤其是面临的薄弱环节,增加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创新数据基础制度,以提升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加速构建大模型行业生态,形成模型供给、场景建设、数据流通及供需对接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为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经验。
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其模型数量和技术创新上,更在于其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数字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未来,北京将持续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助力国家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的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