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G商用六周年:技术突破与AI协同驱动未来发展
时间:2025-06-14 09:00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6月6日,标志着中国5G商用牌照发放六周年。自此之际,中国的5G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范围内5G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建成超439.5万个5G基站,5G应用已广泛融入97个国家经济大类中的86个,覆盖了制造、医疗、交通等重要行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5G-A网络的逐步启用,用户可以体验到更高的速率与更好的网络性能,这为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各类商业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5G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与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工智能(AI)的迅速崛起为5G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众多专家开始探索“Mobile AI”的潜力,强调其将在未来社会扮演重要角色。对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邀请了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分享他对5G与AI协同发展的看法及未来展望。
曾剑秋教授指出,过去六年中国在5G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了科技进步的趋势,更是国内5G策略的成功实践。早在5G商用之初,市场上也曾传出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是否真的比4G有显著突破,二是对其商业前景充满了怀疑。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在推动5G发展及技术路径的决策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5G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并已在工业互联网等重要领域实现了显著进展。
例如,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国内已建设1.85万个工业5G项目,涉及41个工业大类,显示出5G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时至今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这不仅促进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升级,也进一步推动了整体经济的质变。
值得注意的是,AI在5G的发展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曾剑秋教授看来,5G为AI提供了基础设施,而AI则为5G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视角。“5G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人工智能发展又重新定义了5G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禁让人联想到‘鸡生蛋,蛋生鸡’的辩证关系。”他表示。
在普及5G的过程中,许多人依旧对其实际应用存在疑问。公众对5G真正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并未有深刻的体会。例如,曾教授用交通设施的比喻形象地说明过:3G就如同一条四车道的高速公路,4G则提升为四十车道,而5G如同扩展到四百车道的高速公路。这种网络容量的质变,将会催生更多新应用的出现。
然而单靠如此广阔的“道路”,并不能简单实现更高效的驾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开始大显身手,负责将信息流进行更为高效的调度与使用。这解释了为何5G网络的建设是智能化的基础,而AI的突飞猛进则是在其摇摇欲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生态。
展望未来,“Mobile AI”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手机智能,而是涵盖所有可移动设备如无人机、汽车等与AI的融合。这些移动智能体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正在各个行业中持续推动智能化转型。曾剑秋特别提到,AI的强大计算与分析能力使得这些移动设备在许多领域:如交通、医疗、港口等,都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率与效益。
,曾剑秋教授认为,通信行业须承担起“修路者”的角色,并为国家的数字新基建贡献力量。数字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必然趋势,只有拥有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5G技术不仅应当惠及国内,也应该为全球化发展做出贡献,以提升人类整体福祉。
面对未来,中国5G的成功实践不仅仅是科技的胜利,更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曾教授所言,只有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产业的升级及民众生活的改善,最终使其成为全球发展之路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