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深圳开幕 探讨人工智能与中国数学史的结合
时间:2025-06-09 06:00
小编:小世评选
2023年6月6日,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深圳隆重开幕。本届大会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位汉学家汇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与汉学的未来”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大会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著名汉学家白安雅教授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能否助力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演讲。她以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性为切入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潜力与局限。
白安雅教授指出,中国数千年来的数学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修辞传统与艺术表现力。她提到:“古代的数学文本不仅仅是数字与公式的集合,更是文学的载体。在一些经典数学问题与算法中,我们能够看到诗歌的影子,很多内容是依据音乐的旋律创作而成,同时也严格遵循古代汉语的‘平仄’规律。”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古代数学不仅富有逻辑性,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使得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成为一项不仅依赖于技术,还需要文化洞察的艰巨任务。
在她的演讲中,白安雅教授通过对“实如法而一”等关键术语的多维分析,展示了古代数学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她对李善兰的著作《垛积比类》的研究深入探讨,揭示了古代数学文本中隐藏的文体密码,指向了一种非线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她强调,虽然人工智能在计算和分析大数据方面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但面对如此复杂的语言及文化背景,人工智能仍然难以完全替代人类的理解能力。
白安雅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呈现出一种辩证的认识。她认为,人工智能的强项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迅速读取和分析数以万计的文本,从而在跨文化和跨时间的语境中识别出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这对于揭示古代数学思想的演变与转化是非常有帮助的。她同时也意识到,单纯依靠人工智能进行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多种挑战。例如,训练数据的稀缺性、特定语言的特殊性以及理解创造性推理的局限性等,都会制约人工智能在此领域的表现。
作为回应发言者,中国人民大学的沈栋教授也对此发表看法。他指出:“白安雅教授的演讲强调了理解古代数学思想的复杂性,需要历史学家与文本分析者的紧密合作,以便正确解读和掌握其中的要义。”沈栋教授认为,运用人工智能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研究的努力,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仍然可以为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届大会的召开恰逢“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前夕,汉学家们积极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为全球文明倡议贡献智慧与力量。与会者们一致认为,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发掘其中的潜力,但同时更应该警醒其局限性,强调人文学科在解析文化和历史中的关键角色。
通过系列精彩的主题演讲与小组讨论,参与者们对汉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交流,构建起汉学研究的新视角。汉学家们共同呼吁,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与人文学科相结合,共同为理解人类文化带来新的动能和方向。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智能化的工具将为我们开展汉学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方法论,也希望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数学文化遗产。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为这一愿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与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