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副总裁司晓:大模型时代引领文化内容生产范式革命
时间:2025-06-05 03:15
小编:小世评选
在5月27日闭幕的第15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腾讯集团的副总裁及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以“《大模型时代文化内容生产的范式革命》”为题,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系统分析了大模型技术在文化内容生产、传播及产业生态上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他表示,大模型的崛起不仅重新定义了文化内容的创造方式,还加速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从“专业主导”向“全民共创”的跨越。
在演讲中,司晓特别提到,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为文化内容领域打开了新的机遇。以2022年底ChatGPT的问世为开端,生成型AI技术迅速进入公众视野,紧随其后的是Midjourney和Gemini的发布,甚至在2025年未过半时,就有多个主流大模型接连问世。这一时代标志着技术进化的速度被压缩到“天”为单位,形成了空前的技术革命。而文化内容产业正成为这一浪潮中智能实践的先行者,特别是在传媒和游戏等领域,对大模型的应用已处在行业的前列。
司晓指出,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突破,文化内容生产的方式正从传统的“单一维度”走向“全感官沉浸”。以腾讯的“混元”技术为例,其文生图(文字生成图像)能力在过去一年间得到了显著提升。用户可以在输入文字的同时实时生成图像,并能够即时调整美术风格及其他视觉元素,大大提高了创作的灵活性和效率。在文生视频技术方面,已经有创作者利用AI工具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概念预告片的制作,这展现出了大模型在影视生产和内容创作中的无限潜力。
另一方面,司晓还指出,大模型在3D生成领域的进步同样不可小觑。腾讯在文生3D方面的创新不断推进,例如最新的混元3D生成模型其参数量提升了十倍,能够实现超高清的几何细节建模,使得用户不仅能够购买创意服务,更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这种将创意变为现实的能力,为文化产业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司晓对大模型的理解能力和交互能力的增强也表示乐观。他提到,虽然大模型的感知和推理能力尚与人类存在差距,但其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场景正在实现更自然的交互。举例谷歌推出的智能AI项目通过日常硬件与大模型结合,正在逐步改变人们与技术的互动方式。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内容创作的门槛被大幅降低,用户不再需要长期学习专业知识或技能就能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内容,这意味着创意的生成也变得愈加容易。比如,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用户可以借助大模型生成多个后续情节版本,从中选取并优化内容,极大方便作者的灵感迸发。
这种“智力即服务”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所需的智能服务,仿佛打开了水龙头一样。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辅助,内容的生产效率将会有质的飞跃,同时还会带来一批新的创作者群体的涌现,他们将形成“超级创作个体”。
司晓提到的两个成功案例,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上海民族乐团通过与腾讯音乐合作举办的国乐AI音乐会,利用“大模型”生成的音乐内容进行艺术创作,帮助优化生成算法,提升民乐的呈现特性。而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利用AI制作的短片《电火花之舞》则获得了国际认可,以巧妙的方式致敬经典影片,展示了AI在文化创作中的巨大潜力。
在演讲的,司晓强调了技术温度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指出大模型的“可信”性问题仍需解决。腾讯已经与多家出版机构展开合作,致力于提高文化资源的可信度,通过构建智能出版体来提供权威的信息服务,并通过微信读书等寻求与用户更高效的互动。这些举措体现了腾讯在推动内容产业智能化和技术向善方面的努力。
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数字化的推进,腾讯正在将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展望未来,腾讯希望能通过诸如“探元计划”等项目,推动新兴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更加紧密结合,引导社会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和传播文化的深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