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 AI面临用户留存挑战,转向垂直领域寻求复苏
时间:2025-05-21 18:20
小编:小世评选
在浩瀚的人工智能海洋中,Kimi AI曾因其创新的技术而备受瞩目。去年11月,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在谈及公司的核心任务时,直言“提升留存”便是当务之急。走过动作轰轰烈烈的一年,Kimi AI却面临着用户流失和月活用户数骤降的严峻挑战。
Kimi的辉煌烘托在于其在2022年首次全面上线时宣布的3600万月活用户,这一数据让它迅速成为国内月活数仅次于字节模型豆包的AI应用。根据最新的QuestMobile数据,Kimi的月活用户数已减半,仅为1820万,远远低于竞争对手DeepSeek和豆包。这一切,让Kimi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
面对月活数的剧烈下降,杨植麟正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作为曾经引领AI技术的先锋,Kimi意识到,仅靠技术突破已无法保障用户留存。因此,Kimi正在尝试转型,以更加垂直化的业务布局,吸引更多特定领域的用户。
近年来,Kimi开始积极拓展垂直领域市场,尤其在财经和医疗等高需求领域探索发展机会。4月28日,Kimi宣布与财新传媒达成合作,让用户在获取财经问题答案时,能够结合财新负责的专业报道内容。这一合作,为Kimi的内容质量增添了一層权威性。同时,Kimi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AI医学产品,以提高医疗领域搜索的质量。
尽管Kimi的业务拓展看似方向明确,但落地效果却并不理想。例如,当用户询问财经相关问题时,Kimi往往未能直接提供可以核实的链接,这让特定领域内需要可靠信源的用户感到不满。进一步的,在医疗领域,虽然Kimi能够迅速对一些常见病症回答,但缺乏专业的信源支持,依然制约了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这场转型之战中,Kimi的社交功能也在悄然发展。它在小红书发起的“21天打卡挑战”,让用户体验与Kimi互动的乐趣,尝试通过社区交流来增强用户粘性。同时,通过推出多模态界面,Kimi向用户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功能,包括股票信息、图表、视频等,力图在用户体验上迎头赶上竞争对手。
在这一系列变化下,杨植麟虽试图朝着方向明确而富有潜力的市场转型,但外部竞争压力始终如影随形。随着大厂如阿里、腾讯等相继推出自家的AI应用,Kimi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竞争正在加剧,不仅有用户数量的大幅度流失,也有技术创新的频繁挑战与资金支持的紧缺。
在这样的背景下,Kimi的生存竞争愈发险峻。杨植麟在采访中提到,随着AI行业趋势的变化,“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赢得一场比赛”才是月之暗面的使命。这一理念虽具深意,但面对消费市场的迅速变化,Kimi的管理层需要在用户需求、产品创新和市场认可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
Kimi AI从通用到垂直领域的转型并非易事,尽管医疗和财经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专业化的运营与高质量的内容积累尚需时日。Kimi能否在这场激烈的AI大战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不仅取决于其技术的演进速度,更在于其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能力和用户需求的清晰把握。
尽管当下的挑战重重,杨植麟与其团队仍在不断摸索转型之路,渴望通过布局新领域、提升产品质量来实现用户留存的提升。未来,Kimi乃至整个AI行业的发展,将是一次不懈追求用户需求与技术创新之间平衡的旅程,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