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引导人才看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新方向
时间:2025-05-20 09:40
小编:小世评选
2023年12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培养人才,就是要引导人才看向未来》的文章,呼吁教育界加强对未来发展的关注,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郑南宁院士在文中强调,教育不仅为现在或过去服务,更是为未来的发展而设计。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正在重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者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去拥抱最新的科技成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的突破,如何将这些最新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成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挑战。郑院士提到,从2018年起,他就开始构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培养了两届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尽管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各种挑战和遗憾。比如,今年学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取消了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新生的大学物理课程。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如何能取消物理课程呢?”郑院士对此进行了深入解释。
取消物理课程的背后,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构。代之以“现代物理与人工智能”和“统计物理与机器学习”的新课程,并新增了“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先进自动驾驶技术与系统”和“创新设计思维”等多门课程。这一变革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前沿知识,并认识到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巨大机遇。
郑南宁院士指出,随着未来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全球能源的消耗将呈现出惊人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计算材料的使用,探索新的计算基材的可能性。借用他的话而言,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这个方向,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中,郑院士强调了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的课程设置。他表示,控制论的重要性早已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显现,深入理解人机交互的本质,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实现人机和谐,让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交互变得自然流畅,是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郑院士对人工智能专业的数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课程应该更加贴合实际应用,强调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需要使用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仅仅是对公式的理解和推导。
培养具备前瞻思维的创新人才,郑院士认为这是一个复杂而优雅的过程。教育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填满学生的脑袋,而是激发他们内心探索未知的火种。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教育,帮助学术界和工业界找到人才战略,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指出,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机器可以在数据分析和复杂计算中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但缺乏想象力与情感支持仍是其局限。因此,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时,我们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所需的情感智能和社交能力。
正如郑南宁院士所言:“教育是一个涵养品德、塑造人格、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在推行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人与人、师与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建立在充分理解学生需求、关注其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指导,更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情感上的共鸣,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郑院士所倡导的未来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者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的方法论和作品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培养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变革的人才的新路。这一过程将不仅会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也会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教育的核心始终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正如郑南宁院士所说的,“让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点燃无数人才潜质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