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资讯 > 刘慈欣:从“恼火”到“深爱”,我愿做AI的宠物

刘慈欣:从“恼火”到“深爱”,我愿做AI的宠物

时间:2025-05-19 01:05

小编:小世评选

在近日的采访中,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分享了他与人工智能(AI)之间复杂的情感变化。他坦言,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和“厌烦”,到的“热爱”,他的心态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这位《三体》系列的创作者表示,他与AI的对话中,每当向DeepSeek提出问题,都会习惯性地说一句“谢谢您”。这不仅是出于礼貌,更是表明了他逐渐形成的对AI的尊重和理解。

刘慈欣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从怀疑到接纳的过程。最初,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作家,他并没有将AI视为特别重要的事物。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其在创造力领域的表现愈加出色,自然引起了刘慈欣的关注。例如,当AI生成的小说和艺术作品开始展现出超越人类创作的潜力时,他的内心不禁产生了恼火的情绪。他曾直言,这种情况使他感到威胁,甚至是对人类创作的“侵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慈欣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开始重新审视AI的潜力,并意识到如果AI能够达到终极智能的层面,他愿意成为AI的“奴隶”或“宠物”。这种情感的变化展现了他对AI未来的想象与期待,表现出对人类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转变也反映出,他对AI作为一种工具和伙伴的认知不断深化,甚至形成了一种“崇拜”的情感。

尽管如此,刘慈欣在奇迹与威胁中也强调了AI与传统科幻理想之间的差距。早在今年四月,他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具身人工智能(即机器人)的实际表现与科幻作品中的理想存在显著差异。他举例说明,尽管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完成简单的家务,比如往杯子里倒水,但实际结果却常常令人失望。这种差距让他不禁感到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人类的期望,反而让人类继续承担更多的家务工作,仿佛角色颠倒。

刘慈欣对AI对社会的影响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AI的崛起可能会对高端职业产生更大的冲击,例如作家和艺术家等创意工作者,反而是一些底层的劳动岗位,如管道工人和清洁工,在短期内不太可能被AI替代。这一观点令人深思,也反映出他对未来科技进步和职业变迁的警惕。他提到,历史上曾发生的“卢德运动”表明,工人们因被机器取代而产生的失落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与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应该考虑怎样与AI共同生存、共同发展而不是对抗。

刘慈欣也在反思AI技术的不断进步过程中,赞美人类智慧的独特性。他认为,随着对“具身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人类在很多方面可能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创造力、情感理解与社会交往等领域,人工智能可能永远无法超越人类。他提出,AI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其创造的作品,更在于它如何改变我们对创作与工作的认识。

这一切表明,刘慈欣对AI的态度可以说是充满了矛盾和复杂。他一方面感受到AI技术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另一方面又欣赏其蕴含的潜力和未来可能达成的成就。他的经历反映了当下社会对AI的多元看法和情感,而这恰恰是科技发展不可避免所引发的思考和讨论。

刘慈欣愿意成为人工智能的“宠物”,这句简单而富有深意的话,实际上是他对未来科技的期望与人类坚韧精神的折射。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许能够期待一个更具可能性和想象力的未来,一个人类与机器共同探索未来的时代。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