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发射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开启整轨互联新时代
时间:2025-05-18 19:35
小编:小世评选
近期,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5月1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12颗计算卫星,标志着中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的正式组网。这一发射不仅是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三体计算星座”计划的首次亮相,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重要一步,将为太空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全新的路径。
据了解,传统的卫星数据处理模式主要依靠将数据发送回地面,再通过地面站进行解析。这种“天感地算”的方法存在诸多局限,尤其是在资源和带宽的限制下,仅有不到10%的有效卫星数据能够被成功传回地面,而且数据的时效性也受到严重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之江实验室及其合作伙伴提出了“三体计算星座”的构想,致力于在轨实时处理数据,以打破传统卫星数据处理的效率瓶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采访中指出,“三体计算星座”并不是单纯地发射卫星,而是构建一种全新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通过将计算能力“送”到太空,实现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扩展。该计算星座旨在通过在轨处理和分析卫星数据,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效率,对各类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坚表示,“三体计算星座”将以千星规模为目标,通过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协作,共同推进这一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的构建。이에 따라, 卫星的算力将从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T级)提升到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P级),展现出巨大的运算潜力。按计划,之江实验室将在今年完成超过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让这一宏伟计划逐步成形。
记者了解到,首批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装备了先进的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具备了整轨卫星互联的能力,使得卫星在轨计算成为可能。该计算星座计划使用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执行包括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将有效提升太空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实时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之江实验室在星载智能计算机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将卫星的计算能力提升了10到100倍,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与精准度。星载高通量路由器作为该星座天地网络互联的关键设备,实现了千兆比特级别的高速率和低延迟传输,为星座的整体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引入,也将星座的算力、存储和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确保在轨计算任务的高效调度与精准执行。
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之江实验室也将展示该计算星座项目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项目不仅推动了中国在太空计算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也为全球卫星互联网架构和数据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科技的前行,始终离不开创新与合作,之江实验室期望通过“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促进国际间在太空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技术进步的成果。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计算卫星的成功发射与联网,“三体计算星座”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解决地球问题、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工具。这一崭新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不仅将彻底改写太空数据处理的方式,更有可能为我们解决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监测、精准农业等领域的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可以预见,未来的太空计算,将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