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业大会:灵巧手技术将推动具身智能迈向新阶段
时间:2025-05-12 08:35
小编:小世评选
2024年4月28日,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在上海·闵行马桥工业智能中心成功举行了名为「AI共潮生—2025甲子引力X科技产业新风向」的大会。此次盛会汇聚了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的众多领军人物、专家学者、资本投资者及初创企业代表,大家共同探讨了中国AI产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新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愿景。
在大会中,伯牙智能的创始人兼CEO刘欣针对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AI技术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主要围绕“灵巧手重塑具身智能”的主题展开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要在物理世界中切实实现AI赋能,必须依赖具体的交互硬件,而灵巧手正是这种硬件的代表。当前,具身智能产品在自主移动、智能思考以及大模型应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灵巧操作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仍然面临许多技术挑战。
刘欣强调,灵巧操作的发展涵盖了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的诸多挑战。硬件难点主要集中在灵巧手对高自由度特性的要求与空间限制之间的矛盾,还需要考虑柔性化控制单元的有效整合;而软件层面的难度则在于控制算法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泛化能力,也必须确保精确度。刘欣的演讲不仅展现了他对灵巧手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见解,还提出了对数据的触觉传感能力的不同看法,进而为具身智能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
“手是人类的重要工具,是与大脑共同进化的产物。”刘欣在演讲开篇提到,手的灵巧性对机器人的智能化也同样重要。大脑中的皮质小人图直观地展示了手在感知和运动中的重要性,强调了灵巧手在实施具身智能的必然性。刘欣进一步阐释,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依赖四大类基础能力的相互支持,尽管自主移动、大模型及空间智能等技术已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灵巧操作却依然是制约机器人普及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探讨灵巧手的复杂性时,刘欣提到,优秀的灵巧手设计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整合多达27个骨骼和23个自由度的功能,这不仅在工程设计上带来了重大挑战,也涉及各种精密的软硬件结合的技术问题。以OpenAI的灵巧手Shadow为例,凭借其24个关节、20个主动自由度,其在行业内取得了颇为理想的研究成果。通过强化学习和RNN模型,OpenAI成功地让机器手在简单的控制任务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但是,刘欣对这一结果提出了反思。他质疑OpenAI实验中的灵巧手缺乏触觉传感器的设计,认为在复杂的实际场景中,灵巧手的触觉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机器人往往在处理物体时忽略了触觉因素,而这在应对复杂任务时可能会导致操作的失败。因此,对于灵巧手,本质上应当将触觉视为一种基本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各种形状及材质的物体时,更需精细控制力道以免损害物体。
在刘欣的构想中,灵巧手的开发应当是从用户需求出发,以数据驱动设计的方式进行重构。他强调必须反思并建立一个新的灵巧操作系统,将算法和硬件设计有机结合,使得产品的构建能够充分满足真实世界的需求。伯牙智能正在研发的新款灵巧手高山D22Pro,标志着这一路线的成果,该产品不仅在自由度、动作速度与轻量化方面远超市场现有产品,也体现了公司在灵巧手硬件设计与控制算法上的诸多创新。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刘欣相信灵巧手的开发将真正为具身智能的落地应用带来巨大的突破与机遇。他期待通过深化工业与学术界的合作,推动灵巧手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让这一技术为更多的行业与生活场景赋能,迎接更加智能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