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发布,助力智慧教育发展
时间:2025-04-23 23:05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由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编制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通用版)V1.0》正式发布,该指南旨在帮助教师增强人工智能(AI)素养,助力教育领域的智能化转型,以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该报告共216页,内容详实,分层系统地构建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框架,包含知识领域、能力构成和使用规范三个主要维度,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指导。
在知识领域方面,该指南强调教师需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AI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及其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教师还应了解各类AI工具与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在教育科研中有效应用这些工具。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懂得理论,还需具备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使用AI提升教学效果。
指南的能力构成包括四个核心方面:技术理解与应用、赋能教学、赋能科研,以及伦理与数据管理能力。在技术理解与应用方面,教师需要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实现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教学服务。在赋能教学方面,教师应能够通过AI工具提升课堂管理和教学互动,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在科研能力方面,教师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成果的挖掘与展示,建立师生科研共同体,推动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合作。同时,伦理与数据管理能力也被强调,教师必须具备对数据的安全意识和伦理判断力,以应对AI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隐私和伦理问题,为教育环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除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指南还明确提出了使用规范,强调教师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使用规范部分强调教师需要规范应用AI技术,避免过度依赖技术造成的教育本质流失。同时,应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在AI技术运用过程中减少潜在的风险,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
为实现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指南还提出了多维度的实施路径。在政策引导层面,学校应建立标准体系,对教师的AI素养进行评估,并加大资金支持,制定相应的学院计划。在教师自我提升方面,教师被鼓励使用在线学习资源,优化学习策略,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互动与反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学校还应丰富资源体系,改进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推动AI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助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AI工具。研究能力的提升则建议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整合知识内容与社会资源,提升科研水平和合作深度,同时加强伦理道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案例分析让教师对相关伦理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指南中还列举了多种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豆包、Kimi智能助手等工具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DeepSeek在教科研领域应用的场景与部署方法。这些具体的工具使用说明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实现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该指南的发布背景正值全球智慧教育不断发展的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逐渐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通过系统地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该指南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在新技术背景下适应教学需求,补充其专业技能,还能促进教育公正与质量的提升。
《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通用版)V1.0》的发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提升素养的实用框架与工具使用指导,更为中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强化教师的技术背景与应用能力,将助力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研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