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资讯 > 全球深度伪造攻击激增300%,生成式AI安全形势严峻

全球深度伪造攻击激增300%,生成式AI安全形势严峻

时间:2025-03-14 16:00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也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深度伪造攻击的激增,给全球网络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深度伪造攻击在全球范围内同比增长了300%,在即将到来的选举季中,印度等国成为重灾区。这一情况揭示了生成式AI在网络攻击中卷土重来的危机。

深度伪造技术,尽管在娱乐、教育和社交媒体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滥用同样引发了人们的担忧。生成式AI被不法分子用于自动化钓鱼攻击,通过定制化的钓鱼邮件生成工具(如FraudGPT)的扩散,使得网络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开源模型的“越狱”现象屡见不鲜,目前成功率已经高达25%。这些攻击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企业防御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企业在部署生成式AI时需要重视安全性,特别是提示词注入(Prompt Injection)作为企业面临的头号威胁,亟需加强防范措施。众多企业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比如Google的SynthID和Adobe的Content Credentials系统的部署率预计达到40%,以增强内容的可信度和安全性。同时,微软推出的“AI防火墙”Azure AI Shield,能够有效阻断99%的恶意提示词攻击,引领了生成式AI安全方面的新潮流。

在此背景下,企业在确保生成式AI安全时可采取多重措施以降低风险。例如,实时检测恶意提示词,如使用开源工具LLM Guard,以及动态过滤有害输出,如OpenAI的Moderation API,都是较为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注入越狱样本进行对抗性训练(Adversarial Training)和基于人类反馈(RLHF)的微调对齐(Fine-tuning Alignment),可以显著提升AI模型的鲁棒性和决策透明度。

根据CSA的调研数据,目前各企业在生成式AI安全管理上的实施情况不均匀。约15%的企业已经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嵌入红队测试及实时监控;而大约45%的企业则仅仅部署了基础内容过滤,缺乏深度的对抗性防范;剩下的40%的企业对安全问题依赖供应商的承诺,缺乏自主防护能力。这说明,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生成式AI的安全性,但整体防护能力依然脆弱。

各国在生成式AI安全合规方面的要求也在增加。2024年,企业需遵守《AI法案》和NIST AI RMF框架等,包括高风险场景的禁用规定、内容生成的强制标识和备案等,同时承受着合规成本上升的压力。例如,新加坡IMDA推出的AI Verify工具,帮助企业自检合规情况,显示出对生成式AI安全的重视程度。

在金融和医疗等行业,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生成式AI的应用及其安全保障措施。摩根大通通过“AI沙盒”来隔离测试生成式AI模型,确保其在投产前经过严谨评估;梅奥诊所则要求所有AI生成的诊断报告需由医生二次确认,保证患者安全。这些措施既体现了对生成式AI潜力的认可,也表明行业对安全隐患的高度警觉。

另一方面,生成式AI在攻击手段上组合使用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能力,使得攻击更加复杂。例如,通过伪造会议视频和相应的邮件组合进行欺诈,或者使用3D生成模型进行物理世界的渗透测试,都是当前生成式AI攻击的新趋势。同时,第三方AI插件市场的漏洞也成为供应链攻击的潜在入口,说明生成式AI安全问题的外部性和复杂性。

生成式AI和机器人结合自主决策的趋势,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物理伤害。例如,物流机器人因目标冲突优化路径错误,导致事故。这一现象暴露了自我改进代码生成工具(如AutoGPT)可能绕过人类设计的安全护栏的风险,亟需企业对相关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安全审查与管理。

展望未来,生成式AI安全将成为技术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网信办近期发布政策,要求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在算法及训练数据上进行全面备案。而腾讯、阿里云等企业也纷纷部署“敏感词-图像-视频”三层过滤系统。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内置“价值观对齐模块”,保证中文场景下的安全性。

为了应对生成式AI安全的挑战,建议开发“生成式AI安全中间件”,通过建立统一的API拦截层,降低企业的部署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成式AI全球事件响应网络”将有助于协调国际间的数据流动规则,从而防止技术脱钩导致的风险。

,企业应设立“生成式AI安全官”职务,直接向董事会汇报风险,并定期开展红队演练,以模拟深度伪造等攻击。这将有助于提升组织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

2024年将是生成式AI从“野蛮生长”转向“安全优先”的关键年,但面对的挑战依然严峻。企业需要转变思维,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免疫”转变,全球合作应成为应对无国界AI威胁的有效策略。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