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立法引发热议:专家呼吁加强监管与创新并重
时间:2025-03-11 03:50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再度成为媒体焦点,吸引了无数代表委员及专家的关注与讨论。随着人工智能在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变得刻不容缓。多位与会者呼吁,国家应在推动人工智能立法的同时,兼顾监管与创新的动态平衡。
提及人工智能引发的广泛讨论,科技企业负责人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自己被“AI雷军”批评的经历,尽管他希望为此维权,却因为无法量化损失而感到无奈。知名演员靳东则表示,部分粉丝因遭遇被AI换脸而受骗,暴露了现有规则的不足,强调应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框架来保护观众的权益。周鸿祎也指出,尽管大模型面临“幻觉”等问题,但应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这场技术变革,强调柔性监管的重要性。
如此看来,各界对人工智能立法的呼声高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已明确表示,将加大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立法研究。当前,中国已有多部法律和相关规章对人工智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也出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技术,现有的法律框架却显得力不从心,亟需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更新。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在采访中强调,应当专项立法以明确各方责任,尤其是在AI生成虚假内容的情况下,加强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他认为,现行法律在应对新兴技术时的滞后与模糊,给社会安全造成了隐患。
李景虹院士则建议尽快推进人工智能促进法的制定。他强调法规应注重发展,同时结合包容性审慎监管的原则,以解决困扰人工智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现场,多位专家也对立法的时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兵教授认为,全面立法并非当务之急,反而应当从现有的法律架构出发,逐步清理过时的规章制度,以便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宽松的环境。他认为“先发展再治理”可能是应对这些新兴事物的更为有效的方式。在他看来,现行法律在处理AI产生的许多问题方面仍然具有可行性,无需急于出台新的立法。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张云泉则表示,对于已经成熟的AI技术应用,必须尽快立法进行限制。他特别提到了伪造人脸与短视频等问题,认为这种潜在的社会影响已显现出明显的危害,确实应当设定强有力的法律框架。对于尚在探索阶段的大模型技术,则需要采用包容的态度,鼓励其发展,暂时不应急于立法限制。
关于大模型的“幻觉”现象,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特别建议,应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源和数据知识库,以减少人工智能产生的失误。他强调,AI在敏感领域,如医疗与教育,应尽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刘庆峰也倡导建立分级分类的监管机制,为高风险领域设定更严格的措施,同时在其他领域鼓励创新。
专家们的意见一致认为,在制定法规时应明确“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在推进人工智能立法的过程中,需构建适合的监管框架,以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安全能够同步进行。通过科学评估与灵活应对,合理界定过渡期,在技术与法律之间寻找到最优的平衡点。
人工智能立法不仅是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响应,更是落实社会责任与公共安全的需要。在推动立法进程的同时,结合柔性监管与包容性策略,将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开辟出新的空间,确保在发展的同时能以法治保障民众的权益与社会的安全。